保山市昌宁县“三个转变”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赋能

来源:保山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3-11-20 17:52:56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保山市昌宁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空间、生活、文化三重维度转变,着力构建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融、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环境。

一是从“小聚居”到“大家庭”,各民族结亲互助。昌宁县着重从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交往环境、文娱环境、教育环境等多重互嵌场域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催生各民族交往互动需求,从根本上打破自然或社会空间隔阂。深化文明培育,发布《昌宁县市民公约》,实施乡风文明促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开展“我们的节日”等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各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学习生活风俗、相互适应饮食习惯、互帮互助,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二是从“小家园”到“共同体”,各民族和谐共处。随着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各民族互嵌社会关系愈发紧密。坚持“党委领导、统战牵头、社会各界齐发力”的原则,将“以服务促管理、以真情促融合”作为工作思路,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搭建“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率先在全市启动“协商在基层”试点,提升各族群众自治能力。与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相结合,帮助解决各民族群众的职业培训、创业就业、子女入学、婚姻等问题,深化沪滇、粤滇劳务协作,2023年全县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52万人、培训6020人次。完成124个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构建三级联网贯通服务联动政务体系,及时有效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善于用法律保障促进民族团结,主动适应各族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多样化需求。

三是从“独乐乐”到“众乐乐”,各民族文化交融。昌宁县通过丰富文化交往互动实践场域,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昌宁邀您来+”文旅IP,开展“5·19”中国旅游日、“十一好玩在昌宁”乡村旅游周等系列活动,开展建县90周年系列活动,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庆祝活动、各民族重大节日等,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234场次,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以语言互嵌推进文化互嵌,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5%以上。在珠街乡挂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昌宁创作基地,创作音舞诗画《哀牢传奇》等作品34个,通过诗歌、舞蹈等形式,加深各民族群众的了解,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