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泸水市“八个一”工作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怒江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3-11-29 18:48:1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怒江州泸水市创新推行“八个一”工作模式,从各族群众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共学共居、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一是“讲一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主线,坚持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授专题党课,组建泸水新时代中国特色宣讲团,以讲理论、讲政策、讲民生为重点,深入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安置点等,开展宣讲360余场次,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7余万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常态化开展“天天喇叭响”“千里边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扶志夜校”等活动,坚定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帮一帮”。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加快推进37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在千方百计增加各族群众收入的同时,通过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立爱心食堂“幸福餐桌”,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教师+儿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每半年开展一次体检,建立一人一档的“爱心健康档案”,设立“幸福基金”等帮助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现实困难。

三是“评一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巾帼标兵”“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组织开展善行义举榜、曝光榜等活动,以活动促移风易俗、家园美化、精神提振,引导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道德素养,营造团结邻里、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热心公益的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是“乐一乐”。组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傈僳文化小课堂”、文艺队等,依托村(社区)党群活动室、百姓大舞台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唱摆时、跳广场舞等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业余生活,促进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持续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开设“长者学习班”、暑期少儿培训班、“四点半”推普课堂等,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形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让群众日子乐起来、生活美起来、家庭旺起来。

五是“庆一庆”。依托泸水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建党节、国庆节、端午节、阔时节等节庆日,举办怒江傈僳“阔时”文化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升国旗唱国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各地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洛本卓白族乡第十六届“尚旺”旅游文化节、大兴地镇“民族团结杯”农民运动会、弩王争霸赛等文化体育赛事,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联谊,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

六是“创一创”。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10+N”进为抓手,开展机关“懂政策、讲团结、做表率”,社区“邻里和睦一家亲”,乡村“团结互助共致富”,企业“在一起、共成长、同心圆”,学校“培植民族团结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军营“军民融合鱼水情”,宗教活动场所“爱国守法,我是公民”,家庭“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等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融入基层细胞,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植各民族群众心间。

七是“想一想”。持续开展“共产党的好说不完”等活动,组织群众“想一想”,通过“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祖父辈的艰苦生活、“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想一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想一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给我们的幸福新生活,引导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更加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坚定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八是“学一学”。结合“三会一课”、传统节庆日、主题学习日等活动,通过客厅会、院场会、喇叭会等形式,“学一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党的民族宗教知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知识,让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