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施甸县“四措并举”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保山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3-12-12 18:17:0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保山市施甸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政策引领、资源融合、项目带动、保护传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旅游业全过程各方面,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纵深推进,注入新内涵。赋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在全县6个3A级以上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集中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成功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1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3个。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入挖掘施甸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在旅游景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抗日江防遗址、清平洞邓子龙将军遗址景点,不断优化善洲林场红色旅游景区讲解词、线路等,提升旅游发展的中华文化内涵;创作器乐《布朗欢歌》、声乐《金布朗摇篮曲》、歌曲《家》等以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艺精品,推动各族群众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二是精心设计,打造新线路。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深入挖掘、整理、开发自然人文景观、历史人物事件、革命遗址设施等蕴含和体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事实和丰富实践,精心设计多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打造更多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旅游产品,推出“施甸县城—七〇七社区—石瓢温泉—滇缅路—惠通桥—娲女温泉”“施甸县城—野鸭湖—善洲故居—清平洞—春润茶文旅农庄—善洲林场”等红色旅游线路,讲好滇西抗战故事,弘扬杨善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让八方游客尽享施甸的千亩稻田、十里荷花,品味传统文化魅力、增进交往交流交融,追逐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寻觅中华传统文化家园情怀的“诗和远方”。截至目前,全县共打造A级旅游景区8家、星级旅游饭店1家、等级民宿1家,推动旅游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各族群众通过旅游交往交流交融。

三是积极谋划,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善洲林场为核心,把邓子龙靖边文化和滇西抗战文化相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区,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中;推动民族节庆、荷花节、乡村旅游节等业态创新发展,将其打造成品牌节庆活动,推进民族文化活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积极推进草皮街、“摩苍集”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周末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开发旅游特色项目和产品业态。

四是保护传承,培育新主体。持续扶持非遗企业发展,推动布朗族服饰、掇花背腰、面塑、施甸腌腊、干栏片、土罐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旅游商品转化,为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土罐茶产能每年可达150吨,干栏片制作年产量在30万斤左右,产值400多万元。强化旅游品牌打造,将摆榔乡摆榔社区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名村,见山客栈被授予“丙级民宿”,春润茶文旅农庄被评为“新业态”企业,充分激发和促进各族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进一步增强增收致富本领和能力,群众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2023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275.2万人次、同比增长27.83%,旅游收入23.06亿元、同比增长35.75%。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