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实施“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和“三项计划”成效明显

来源:迪庆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3-12-20 18:15:24       【字体:大    中  

近年来,迪庆州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和世界的“香格里拉”新发展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简称“三项计划”),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绘就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美新画卷。

建机制、育品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有形。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更加重视完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举措,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迪庆辨识度、以促进各民族流动融居为主要内容的“三江腹地石榴红”工作品牌,出台迪庆州“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行动方案和贯彻落实“三项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分众化、精准性的政策措施,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实体项目为抓手,落实“三法三化”工作要求,从各族群众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做起,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营造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融入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在互嵌式社会建设中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富载体、畅渠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有感。立足边疆涉藏州情实际,坚持自力更生与赢得支持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实施“三项计划”,强化“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思想认识,认真落实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支援等政策举措,全方位、广领域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各族青少年交流更加丰富。2022年以来,全州以研学为主的各族青少年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更加丰富,与上海、新疆结对3554名中小学生进行“书信手拉手”交流活动,组织1000多名各族青少年学生参加“团结进步同心营”“希望之星”“手拉手”“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研学等实践活动,举办“共圆中国梦、两岸青年助力祖国乡村振兴”——嘉定台企台青赴德钦交流活动等,各族青少年从课堂到课外、学习到生活全方位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二是各族群众互嵌融入更加紧密。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机制,持续抓好就业培训和转移,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与江苏南京、湖北恩施和昆明等11个州(市)签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跨区域协作框架协议》,与昆明、西宁2个省会中心城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维西县永宁社区与昆明市呈贡区碧潭社区结成互嵌式发展对子,各族群众双向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融入城市就业、就学、就医、安居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备,近三年来全州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7万人。三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和美。以“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茶马古道”等世界级旅游品牌为支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为媒、以旅促融,充分赋予迪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三个意义”,加大重点客源市场旅游推介力度,成功举办“松茸论坛”“香格里拉讲坛揭牌暨首届论坛”、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彰显,旅游业在服务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强发展、聚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有效。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迪庆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并举,创造性开展“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教育和实施“润心工程”,扎实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和边疆稳固“四件大事”,不断开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6.9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3.36亿元;实行集中办学,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香格里拉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办学,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香丽高速、丽香铁路相继通车,迪庆进入“高速时代”“动车时代”;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11所省级、29所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6所省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58所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集中培训“直过民族”群众和宗教教职人员超过1.6万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条件得到持续巩固改善,积极推动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广泛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