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推出“道中华”国际传播品牌以来,“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发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声音,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平台,成为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重要载体,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阵地。
云南省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积极动员全省广泛关注、认真学习,借鉴做法、吸收经验。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传播推广,经查询,3月15日,云南省关注点击量为2.75万人,占全国总数15%,位居全国第一;截至5月12日,云南省点击关注量为137821人,位居全国第3位。目前云南省关注“道中华”人数排名全国第三,学习推广运用“道中华”已在云南蔚然成风。
平台共推共学。一是组织严密,着力推动传播。省民族宗教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潘岳主任的讲话精神和工作要求,主要领导参与部署,分管领导主动担当,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提出部署要求,安排工作专班,全面推进落实。二是措施得当,合力动员推广。省民族宗教委充分利用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工作机制、创建平台、宣传手段,加大“道中华”宣传推广力度,着力扩大社会知晓度、传播力。及时在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内下发《关于广泛动员关注运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的通知》,对宣传推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部分州(市)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发文动员。通过发动全省民族宗教系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及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单位等民族领域创建平台,发动全省宗教团体、宗教院校等活动场所,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关注传播。三是形成制度,持续不断跟进。安排专人定期跟进“道中华”平台推广关注情况,及时掌握云南省的排名情况和各州(市)推进情况,定期通报及时提醒,形成了全省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出实效的工作格局。
资源共建共享。一是校园推广,促进教育引导。充分利用“道中华”的平台资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全省3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依托“道中华”平台资源,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精品课、示范课,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各级各类培训班对“道中华”的平台内容进行宣介推广,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和外延。开展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下载播放“道中华”平台视频,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二是创建驱动,强化重点传播。各州(市)、各单位主动作为,积极推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个研究基地、20个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80个体验馆、主题教育馆入口处、窗口等显著位置张贴二维码,提示游客予以关注;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县(市)及示范单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广泛动员、大力推广,推动“道中华”宣传推广进乡镇、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三是活动推介,促进社会传播。全省各地在组织举办“泼水节”“三月街”“三月三”等重要民族节庆、重大文化活动之机和组织举办民族自治州、自治县逢十周年州庆、县庆纪念活动节点,向工作联系点、信息交流微信群发送、张贴二维码等,积极宣介推广使用“道中华”平台。
思想共通共融。一是服务民族工作主线。全省各州(市)、各单位充分认识“道中华”平台推出体现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政治性、创新性、引领性,发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宣传教育、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播作用,通过公众号上“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等五大板块平台资源,深入阐释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蕴藏着的密码,中华民族的血液流淌着的精神,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彰显的文明根性,以及蕴含其中的“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历史逻辑和文化传统,不断丰富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理念和方法。二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坚持以“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的理念为引领,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之云南篇(一)》等精品书籍编纂工作。三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积极学习了解“道中华”平台的内容精髓和要义,广开思路以学促行,将平台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典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鉴往知来,融会贯通,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民族共同心声,使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