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关累:建设干净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村寨

来源:西双版纳报       2023-07-17 09:19:05       【字体: 大    中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关累镇坝荷村关累村民小组是一个坐落在澜沧江边美丽的傣族寨子,与缅甸隔江相望。作为中老缅三国交界的中国一侧第一个自然村,可称得上进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国门第一村”。如今,这个曾经赤贫的边境村寨正在向现代化幸福边境村蜕变。

“国门第一村”的蜕变

“生活在江边、劳动在林里,对面有亲人,坐船就能到。”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关累村民小组的生产生活情况。

“过去的关累村民小组,因为地理环境、生产技术缺乏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寨的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关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1993年关累码头的建成,让关累村民小组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关累码头建设以来,村民不再仅限于靠割胶为生,有了更多工作机会。2007年,我们推平地基,统一规划了整个村寨。脱贫攻坚以来,更多人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混凝土楼房。学生专心于学业,出了好几名大学生。寨子里的老年人也有了养老金、高龄补贴。”关累村民小组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累村民小组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324.31元提升至2022年的24050.45元。2019年年底,该小组16户贫困户60人实现脱贫。10年间,关累公路实现硬化,勐关高速公路正在全线推进,关累镇辖区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近年来,关累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磁场”,带动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村内道路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5G网络覆盖提前达标。为支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村民让出住宅、柴棚等土地6.3亩,义务投工投劳200余小时,改造提升房屋,修建村内道路。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建设小花园、小广场和小客栈,修建标准无害化水冲式公厕,新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垃圾清运等小型生活设施,提升村内“两污”处理能力。积极发展蔬菜、橡胶等绿色生态产业,每年不定期邀请县、镇农业技术人员对村民开展蔬菜、橡胶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村民小组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农户”模式,将辣椒、小糯玉米、芒果、菠萝蜜等村民种植的果蔬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在省、州内外进行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农增产增收,让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携手迈向新征程

关累村民小组党支部全面推行“阳光村务”建设,充分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设立党建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党群“一站式”服务点,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发动、带头参与创建、带头化解矛盾、带头完成任务,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关累村民小组各族群众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了“事前群众当参谋、事中群众来监督、事后群众作评估”的模式,让村党组织真正成为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的“主心骨”。

作为抵边村组,关累村民小组承担着镇守国门的重任。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党支部探索出了“国门党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党员群众在日常劳作的同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养成“出门就是哨兵、生产就是巡逻”的行动自觉,在打击偷越国(边)境和跨境违法犯罪方面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同时,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将相关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对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实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上传”。“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身边好人”“最美党员”“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进一步深化了关累村民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广大村民群众文明素质。

由于紧邻澜沧江畔,关累村民小组村民世代主要依靠船只运输、捕鱼为生。对村民来说,船只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交通工具。为推进强边固防工作,村民们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严格管控所有船只,集中停泊、统一管理,建立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祖国西南的边境线上组建了一支由36名“船员”组成的“澜湄固边船队”,建章立制,巡护于边境一线,为守护祖国边疆安全稳定贡献了关累力量。

通讯员 罗彩汀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