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启动建设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在9月12日举办的“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金平县专场发布会上,金平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
金平县马鞍底乡滮水岩村
金平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涉及6个乡镇27个边境行政村334个自然村,涉及边民2.5万户11.2万人。自启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金平县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要求,以“让十万边民过上幸福新生活,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为目标,围绕502公里边境线,统筹兼顾两个“直过民族”发展,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平县金水河镇金水河村 高飞 赵才思 摄
抓规划重建设 “三个组织”动起来
金平县紧紧抓住“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将全县334个边境村与拉祜(苦聪人)、布朗(莽人)两个“直过民族”地区村寨一并纳入整体规划,规划总投资10.46亿元,涉及各类项目总计2282个。坚持把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把施工队伍组织起来、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27名县领导包村、74个部门包组、1500余名干部联户,一线发动群众、一线推动工作、一线解决问题;坚持任务上墙、倒排工期,334个村建设项目细化为41个标段同步高质量启动实施建设;有效激发“我的家园我来建”的边民主人翁意识,2472个民间互助小组破茧而出,14万人次义务参建。
金平县马鞍底乡石板寨新村 高飞 赵才思 摄
抓示范树典型 “三带百村”美起来
金平县将6个边境乡镇划分为3个示范带,以中国·红河蝴蝶谷为核心,依托梯田文化、蝴蝶文化、长寿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打造文旅融合型示范带;以金水河口岸为核心,依托沿边优势和口岸经济,打造边贸助推型示范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团结型示范带。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三个边境线示范带上的百村成为展示大国形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金平县马鞍底乡石头寨村 高飞 赵才思 摄
抓产业促增收 “四条路子”富起来
以“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项目”为目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打通土特产“增收路”、农村电商“销售路”、村集体经济“共富路”、边民互市“致富路”,实现边境地区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目前,全县6个边境乡镇已发展香蕉、火龙果、百香果、人参果等水果和中药材、冬早蔬菜特色产业20.5万亩,户均8.2亩;开通35个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6个边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全覆盖;27个抵边村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63个,村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
百香果喜获丰收
抓党建固根基 “五边行动”强起来
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强边、先锋戍边、富民兴边、守土固边”五边行动,建设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334个边境村完成“一村一支部”规范化建设,累计发展党员2546名,实现“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构建“抵边村+警务室+联防所”区域基层治理党建“联盟”,形成“党支部+网格+党员中心户”的网格治理体系,让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坚强堡垒。
党旗在强边固防一线飘扬
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金平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6大类19项指标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边境线上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农村综合环境持续向好,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高,边疆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建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下一步,金平县将着力在发展产业促增收,立足长效抓管理上下功夫,全力维护幸福村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