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边境线长91公里,与越南河江省箐门、黄树皮和老街省新马街、猛康2省4县接壤,是守边戍疆的重要前沿。近年来,马关县重点在产业提质、边民增收、特色提炼、强边稳边等方面狠下功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县规划编制12个行政村“一村一方案”,规划项目226个,项目完工率达85.27%;规划总投资36962.75万元,落实资金38136.1万元;初步建成“国门家门大梁子”“饮水思源凉水井”“守土固边罗家坪”“南疆国门小镇茅坪”等20余个重点村、特色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构建“战”的体系,跑出建设“加速度”
纵向体系保运转。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办公,选优配强4镇领导班子和12个行政村“两委”班子,12名处级领导挂钩行政村,在57个抵边村小组建立45个共联共建党组织,36名驻村工作队员、700余名“乡贤能人”参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形成“县、镇、村、组”纵向“领办、协办、督办”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
10项机制齐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工作调度、信息报送等10项高效运行机制,通过周通报反馈进度、月调度“晾晒”成绩,工作派单解决问题,联席会、现场会“打擂”互比,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形成目标任务清楚、标准要求清晰、职责分工明确的工作氛围。
打牢“富”的基础,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聚焦云南省“1+10+3”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现代化边境村发展热区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肉牛养殖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12个行政村均创建一项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砂仁等,确保1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进账金额达到每年10万元以上。
多渠道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长。通过出租村集体财产(门面、土地、林地)、发展产业、增资入股等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各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因地制宜,规划好主导产业。12个边境行政村均建立一个规范运营的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采取引进企业、抱团发展等方式,引导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热区水果种植、中草药种植业、早冬蔬菜种植、茶叶种植,带动边境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2022年,全县12个边境村群众平均增收1.5万元。
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围绕绿色旅游品牌的构建,做好山水田园、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三篇文章”,突出“生态、边境、民族、红色”等特有元素,探索“文化+乡村旅游”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组织开展苗族“闹兜阳”“只趾男踩花山”、彝族“谷叶鲜”等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促乡村旅游发展。按照3A级景区标准,推出一批具有乡土味道、山水田园特色风貌、农耕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民族文化特色村、非遗文化保护区、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景区景点,打造边境旅游环线。目前,初步建成罗家坪、大梁子等21个重点村,完成小坝子老董寨3A级景区建设。今年以来,各类民族节日活动吸引省内省外游客1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500万余元,群众增收大幅度上涨。
持续完善口岸功能。善都龙口岸和边境集贸市场服务功能,优化口岸功能布局,累计投入资金2.7亿余元,完成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海关边检永久性业务生活用房、对外开放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边民互市市场、商贸城、40米大街延长线等商贸流通配套设施。加快对入境肉类、入境冰鲜水产品、入境粮食、入境水果等8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的建设申报、审批和建设,从而增加货品通关率,带动边境贸易发展。口岸于2023年3月30日恢复货运通关,6月9日恢复客运通关。目前,口岸茅坪村注册个体户58户,边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绘就“美”的画卷,提升宜居程度
按照“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看点”原则,规划建设33个重点村,全覆盖启动实施绿美乡村建设。边境村寨绿美建设展“新颜”。聚焦绿美乡村发展需要,对村庄量体裁衣,依规而建,引导群众以“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思路,实施符合村情特色的“户五小”(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村两小”(小景观、小广场)“五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文化)等建设,打造了“中药材庭院”“花卉庭院”“瓜果庭院”“盆景庭院”等一批的美丽庭院,群众庭院从“本来无一物”到“户户有绿植”,实现了“从空院子到花园小院”的美丽蜕变,全覆盖建设绿美村庄。截至7月,164个边境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95个,完成率为58%,正在实施69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实现两污项目全完工并通过验收。
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在延续人居环境“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的“十二字”经验基础上,推广运用接地气的绿美乡村建设“5575”工作经验,深入村寨强化教育引导,将“晨起五件事”“晨起五个好”以及“农村垃圾源头减量‘七字诀’”“垃圾分类‘五分法’”纳入村规民约,并充分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宣传牌、农村大喇叭、召开群众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管护制度,实行征信卡制度、红黑榜等积分制度,探索培养村级绿化管护队伍,实行“党员包片、农户包段”“分段到户,包保到人”等绿化管护责任制度,大力推行“一角钱”工程,推动绿美乡村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截至目前,164个自然村实现垃圾转运全覆盖,绿美乡村建设均通过县级初验并全部达标,小坝子镇大梁子村获评省级绿美村庄。
筑牢“铁”的壁垒,守护好神圣国土
国家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牢固树立“守住国门就是守住家门,守住家门就是守住国门,守住边境线就是守住各族人民生命线”的理念,扛牢强边固防第一责任。疫情期间,百名民兵轮换支边、千名干部轮流守边、万名群众轮值护边(每轮1700人,一天三轮,一天5100人在边界上轮流值守),创造了40天建成59个联防所、全线贯通近百公里物理阻拦设施的“马关速度”,用共同体理念铸就了新时代的“万里长城”,涌现出以“强边有我、请党放心”“国门就是家门、家门就是国门”“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等一批守边护边先进事迹。
2022年,马关县通报表扬在强边固防和边境疫情防控一线事迹突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30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189人、强边固防先进村1个、强边固防“国门标兵”4人。
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构建党建引领“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乡镇党委—村党委(总支)—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4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两网融合,全县完成网格划分2998个,配备网格长2998名,设立网格党支部620个,实现边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服务辖区群众“一网兜底”,边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深度融合国防教育与红色战地文化。依托罗家坪理想信念基地,以罗家坪红色文化为国防教育主题,邀请部队官兵担任国防教育辅导员,用好参战老兵力量,结合八一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契机,以“云岭楷模”“一家三代守边人”熊光泽、英雄民兵熊天才等英雄模范为“教材”,邀请参战老兵、中小学生、群众到罗家坪大山举办“军地共育共建”“走边关”等活动,参战老兵讲述红色故事,突出红色文化和当代“坚守”精神,让国防教育与红色战地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和激发全民国防教育的强大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在5个主题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现场教学100余场和持续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惠及边境地区17700余党员群众;在罗家坪大山开展国防教育50余次,受益人数8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