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地处山区,居住着汉族、傈僳族、景颇族等各民族群众,国土面积428平方公里,辖苏典、勐嘎、劈石、茅草4个边境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38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11142亩、林地面积577800亩,人均拥有林地68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2%。近年来,苏典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2023年茅草村、苏典村列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村,苏典乡立足资源优势、高效统筹,把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大发展格局,形成共同团结、共同奋进的良好局面,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合力。苏典乡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边境民族地区有效落实。一是“党建+创建”,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苏典乡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利用支部主题党日、火塘党课、学习强国等载体平台深化宣传教育;组建“五用五化”宣讲队,为各族群众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利用“阔时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国庆杯”篮球赛、诗密娃底露营音乐节等民间文体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蹦跳健身、吹拉弹唱中进一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党建+服务”,全面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建强村级协商议事队伍,以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为主要队员,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定期组织村民参与村里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管理和监督,有效推进农村公开决策、公开管理、公开监督,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设立便民服务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开通“五级联动监督平台”,把五级联动监督平台作为民生工作“风向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是“党建+治理”,构建各民族美好家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全面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陡坡生态治理成果。聚焦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开展清“六堆”、建“三园”、理“三室”行动,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一片叶”助推产业发展稳定增收。丰富的林业资源为苏典乡野生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有野生茶面积2.5万亩,已发现百年野生古树茶1000余株。苏典乡紧紧围绕“一乡一品”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生态优势,着力推进野生茶产业的发展,小小“一片叶”成为助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一是抓发展,茶林成为“提款机”。进入苏典各村寨道路两旁的林地下随处可见成片的野生茶,这些就是各族群众心中的“摇钱树”,也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致富树”。走进高岩村民小组曹大满的种植基地,在这片不足50亩的林地里,有野茶、有草果、有芦子、有蜜蜂,一年收益达20余万元,已成为苏典群众“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发展林下产业综合示范基地的样板。野茶已成为苏典各族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提款机”。二是抓保护,茶农成为“护茶人”。为保护野生茶生态资源,苏典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原有野生茶资源的同时,将野生茶作为“一乡一品”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进行了扶持发展,2016年来,启动了野生茶原生枝条扦插育苗和林下生态种植工作,并以年均80万株的种植规模进行推进,群众对野生茶产业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偷挖盗卖现象全面杜绝,广大茶农逐步把心思放在了管茶树和种茶树上,真正成为了“护茶人”。三是抓宣传,茶叶成为“抢手货”。2019年,木笼河村民们组建了野生茶加工合作社,注册了“瓦底卡”产业商标,加工的红茶通过网络和消费扶贫远销上海、广州等地。2020年,茅草村建设了野生茶产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已和村里签订了租用协议,决定自己加工茶叶,目前已接到30万元的订单,将带动全村茶农增收致富。苏典乡先后成立了益润野生茶加工合作社、苏典茶厂、木笼河茶叶加工合作社,并与400多户建档立卡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推动野生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辖区群众增收致富,野生茶已成为群众产业发展和各路商家的“抢手货”。
“加速度”建设美好幸福家园。苏典乡聚焦基础发展瓶颈,脱贫攻坚期间先后投入资金4.5亿元,完成了4条连接乡镇道路、2条边防公路建设,28个村民小组进组道路硬化,通路里程达120余公里,完成了30个村民小组寨内道路硬化,全乡98%以上群众实施了入户道路硬化。打造了诗蜜家园、下勐劈、大竹、香得龙等4个美丽村寨,教育、卫生、党群活动阵地、河道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实施。抓住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契机,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和乡村振兴工作,从解决各族群众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入手,投入6566余万元,实施项目70个,着力解决各族人民群众行路难、农田灌溉及排水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大的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帮助各族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坚持“一乡一品”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苏典生态优势,着力推进乡村旅游、生态种植、畜牧养殖三大产业发展,整合各部门资金3000余万元,成功打造了苏典村下勐劈傈僳族文化部落。着力推进了“11112”(一片叶、一根笋、一只蜂、一条虫、两个果)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嘛嘎咪”为品牌的傈僳族传统手工美食成为消费扶贫的新渠道。通过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