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牢记“三好”嘱托 践行“三边”要求 谱写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新篇章

来源:“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2023-11-29 10:36:26       【字体: 大    中  

2021年11月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以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将“固边、稳边、兴边”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动力高位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成立1个“国门联合党工委”,联合和单独组建76个党支部,覆盖所有抵边村民小组。制定边境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策”三年规划,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肉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成千头村7个。23个沿边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4个村超过百万。

坚持产业先导。持续培育糖、茶、烟、蜜、竹等10个亿元产业,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基地37个。引进4个博士团队建立产研小院,服务佤山黑玫瑰、佤山黑蜂蜜等农特品牌。引进河南中烟、正大集团、北京同仁堂等15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沿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22元,高于全县17.7%。

坚持稳定护航。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五位一体’强打击、五级网格化矛盾”,确保边境稳定、边防安宁。打造“佤山少年合唱团”“国门管乐团”等文体品牌,以文化促“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个沿边村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坚持金融撬动。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和分时段融资洽谈机制,组建财税金融联席专班,先后开展13轮次时段融资洽谈,累计获得授信支持7.25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民营小微企业首贷8户407万元,投放肉牛养殖贷款1.01亿元。

坚持精准挂联。沿边行政村(社区)分别由1名厅级领导2名处级领导担任名誉村长、名誉副村长,把167个边境自然村按照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3类分类施策,各级干部围绕“户户清”“项项清”“账账清”分户包干。37个企业绑定1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424户农户就地增收。

坚持绿美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动绿美产业,建成20兆瓦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规模饲草基地3个,规划林下种植中药材14万亩。持续提升人居环境,2个边境行政村评定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44个边境自然村被评为省级、市级绿美村庄。

下一步,沧源县将严格按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要求,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盘活潜在资源。盘活闲置资源,让农村“沉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持续巩固茶叶、烤烟、甘蔗等“保收入”产业,挖掘壮大肉牛、蜜蜂、竹木、中药材等“促增收”产业,探索实施林业碳汇等项目。二是做实联带机制。依托经营性扶贫资产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稳定的捆绑合作机制。发挥世界佤乡乡村振兴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连片带动、全业态发展。扩容扶贫车间达20家以上,吸纳就业万人以上。三是发挥沿边优势。加快推动阿佤山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链主”“链核”企业,打造一批沿边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特色村庄,做强做大落地加工、边民互市、边境旅游,破解有边不活、有边不富难题。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招商与引智、“富脑袋”和“富口袋”并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引进一批急需人才,依托“茶农之家”“烟农之家”等培训平台抓实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引导群众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