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从6个方面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夯实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思想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格局。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7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通知》,提出9项工作措施,压实各单位责任,发挥各领域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组织,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及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涵盖32家委员单位和21家成员单位。机制的建立充分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巩固干部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省委党校成立专题教研组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精心编写课程教材,打造“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课程库,2022年共培训党员干部1.1万人次。各州(市)、县(市)党委(党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年度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
三是构建学校教育体系。创建3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试点学校,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氛围、教育实践、示范引领等6个方面明确创建任务和考核指标,带动全省各类学校全面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每年定期举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比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学校教育机制。支持昆明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活动,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每年在《今日民族·中小学版》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面向中小学开展“我心中的中华民族”征文活动,全省广大师生广泛参与。
四是做活社会教育体系。省委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云南“青年讲师团”成员,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利用各民族专家学者熟悉民族政策、精通民族语言的优势组建“双语”宣讲团,深入民族地区村村寨寨开展“双语”宣讲,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统筹主流传统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资源,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合力。在《中国民族报》《民族画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刊发系列采访文章;联合《云南日报》《民族时报》推出系列宣传策划,年均刊发新闻稿件40余篇;打造《今日民族》杂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期刊”,全年刊发文章2000余篇,阅读量超过400万次;在全省各级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重要时段播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在云南卫视开设“同心筑梦彩云南”电视专栏,电视专题片《同心筑梦》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主题曲MV《同行》引发全网热烈关注。
五是构筑文化浸润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精品书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5年列入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大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团结进步同心营”品牌,推出92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旅游线路。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定期举办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命名2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六是建强理论研究体系。命名24个“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立“云南宗教工作智库”,整合省内高校、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社科院等优秀人才资源,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规律研究、实践探索等课题,推动政策理论研究与宣传阐释相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调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