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游客表演阿细跳月
“弥勒西山区呢,西山阿西蜜呢,伟大共产党呢,给我新生活呢(音译)……”欢乐的歌声和着铿锵有力的大三弦声从青山间传来,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这是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以“民族文化+”发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蚂蚁村是彝族阿细支系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依托,充分利用村内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及土特产众多等优势,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产村融合,夯实乡村振兴“地基”。目前,蚂蚁村已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蚂蚁村深入挖掘阿细祭火、阿细祭虎、阿细祭密枝山林等民俗,开展火把节、密枝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该村的民族文化吸引力,争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今年3月,该村成功举办了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民族赛装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1万余人次到场观看。
“蚂蚁村以‘文旅融合’为载体,让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村里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30多家,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5600元发展到现在的20000多元。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思想也更开明了。”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虎龙说。
依托得天独厚的阿细民族文化,蚂蚁村还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小三弦、刺绣、银器饰品等彝族风情旅游系列商品,以及阿细骨头参、核桃、蜂蜜等农特产品,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民俗特色产业,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走出了一条“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蚂蚁村成立山咔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优秀企业,构建“党总支+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劳动力”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服务岗位,其中,固定用工120余人,临时用工全年达1000余人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余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蚂蚁村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发展有人才、有榜样、有示范、有带动。”西三镇党委书记叶超说。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蚂蚁村紧扣“民族文化+”这一载体,打破以往各村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式”管理,实行“党员帮扶带富工程”,由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村中生产经营户、种植养殖户、脱贫户结成创业对子,交流致富经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重点扶持以民族餐饮、民俗客栈、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延伸产业,先后带动30多户群众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彝家系列土特产等,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至10万元。
“村上请来老师对我们进行演艺、导游培训,如今,我在家门口上班,为游客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有时还把自家的老腊肉、土蜂蜜拿出来卖,党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蚂蚁村可邑小组村民赵建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