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舂”出民族文化符号

来源:西双版纳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3-07-26 14:44:00       【字体:大    中  

“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粮食加工方式,也是勐腊县少数民族饮食、民间节日歌舞表演中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在勐腊县仍可以看到傣、哈尼、彝、瑶、壮等少数民族同胞对传统“舂”制作工艺的坚守。

勐腊县瑶区乡沙仁村民小组的傣族群众正在“舂”米。岩尖/摄

彝族的“舂”民俗

“七月半来七月半,稻谷弯腰新米饭。”农历七月半,是勐腊县象明乡、易武镇、瑶区乡几个彝族村寨群众祭祖的日子,也是尝新的日子——“新米节”。

每到“新米节”,年轻力壮的彝族青年就把早熟的稻谷收回来,连夜在大铁锅里炒。炒干的谷子再放到碓里“舂”出米,这样煮出来的饭特别香,老远就能闻到香味。

“新米节”这天,彝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用玉米或稻谷烤出小灶酒,汇集在场坝上打歌、跳左脚舞。摆上“舂”出的新米饭、糯米粑粑,宴请宾客。

 

 

勐腊县瑶区乡回宽老寨的哈尼族群众正在“舂”米。冯宏伟/摄

哈尼族的“舂”新米

“新米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八月的属龙日举行。属狗的日子,人们就去田里割新谷穗,拿回来之后挂在自家的蓄水池上面,节日那天搓一点下来放进锅里蒸食。

“新米节”这天,村民都忙着去自家田塘里捉鱼、摘菜,用“舂”的方法制作出哈尼族风味的糯米粑粑、蘸料等味道鲜美的食物,摆上满满一桌菜肴,欢庆节日的到来。

 

 

勐腊县瑶区乡的瑶族群众正在“舂”菜。支慧研/摄

瑶族的“舂”习俗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但是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每年的农历8月14日,是瑶族的盘王节暨“新米节”。

“舂”粑粑是勐腊县瑶族群众重要的年节习俗。“舂”粑粑要先把脱壳的稻米浸泡后蒸熟,再放入臼中用力“舂”,反复翻转。新米在“舂”的数百次撞击中不断延展,在时间和力量的催化下变得软糯弹滑。一起一落间,“舂”碓将谷物的风味尽数释放。看似简单的粮食加工工具,却在岁月的“舂”凿声中,印刻下文明发展的注脚。

 

 

勐腊县瑶区乡黄连山村民小组的彝族群众正在“舂”芒果。唐铭伟/摄

傣族“舂”习俗

每年的10月13日、16日,是勐腊县傣族群众的“新米节”。在这两天里,傣族群众都忙着收谷归仓,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新米、品尝傣味佳肴,欢庆丰收。

“新米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牛,用“舂”的方式制作出猪、鸡、鱼、牛肉撒撇、剁生以及毫糯嗦等各种美食。时鲜的山茅野菜也会被炒、烤、蒸、煮,特别是“舂”成可口的傣味摆上桌。

勐腊人用来“舂”的食材种类繁多,鸡脚、干巴、木瓜、烤鱼、酸哆依、酸扁果等都能成为“舂”菜的主角。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