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讲好非遗故事

来源:云南网       发布时间: 2023-09-23 15:00:00       【字体:大    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加大对佤族织锦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扶持非遗传承人等措施和“培训+就业+服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直接或间接为全县3800余名织锦能手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佤族织锦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佤族织锦面临传承人缺失、产量低、影响力弱等问题。如何处理好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合理取舍民族文化与时尚元素,传承创新手工技艺,将佤族织锦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参加“云南社科专家西盟行”的两位专家,云南大学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汪榕和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实习员荀娅婷。

汪榕介绍,佤族织锦这个技艺采用古老的腰机,以踞织法织布,堪称人类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腰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最简单的织机之一,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铜制贮贝器的盖子上,有一组纺织铸像,而佤族织锦技艺生动再现了石寨山青铜器铸像场景,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西盟佤族织锦的传承和发展,汪榕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深谙其文化价值和内涵,做好传统技艺传承工作。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面向市场,大胆创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结合佤族文化特色,提炼文化符号,加大产品创意设计投入,引入现代经营思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织锦工艺品。比如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时尚服饰、手包、化妆盒、手机壳、围巾、包带、桌饰、手环、耳坠等新产品;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用途来撬动市场,进而逐渐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引导鼓励佤族织锦传承人走出去,把佤族织锦带出圈,扩大影响力。

  

“在今年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佤族织锦非常吸引眼球,不仅销量好,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汪榕建议,佤族织锦艺人还应该走出云南,到浙江、上海等地区学习非遗保护经验,与侗锦、傣锦、壮锦等其他民族织锦艺人相互交流,抱团发展。

荀娅婷到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十组和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调研佤族织锦发展现状后发现,这两个地方的织锦产品单一且产量少,没有用好“非遗故事”这个招牌,导致佤族织锦品牌效应较弱。她说:“对于非遗产品来说,传承很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出路,这样才能在发展中传承下去。”

荀娅婷认为,在发展中要抓住有影响力的“人”这个关键。工艺传承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要加大力度在各村组培养织锦带头人,用非遗工艺创作出与当下消费者审美意识相结合的产品,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将技艺传承下去,在吸收、融合中追求“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境界。同时,要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织锦品牌,认识到商业是对非遗传承有效的保护这一理念,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媒体报道等手段作为织锦的有力支撑,讲好“非遗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让产品与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才是对织锦最好的传承。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