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县:银发匠心,守住民族 文化的根脉

来源:云南网       发布时间: 2023-10-21 15:06:00       【字体:大    中  

“1986年,在一次下乡调研中我接触到哈尼多声部民歌,就被这淳朴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后来我尝试着学习和研究。随着时间交替,我发现这些原生态的、民族的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当时我就想要怎么才能把这些好的文化传承下去,经过多方考察和争取,于是就筹建了民族文化传习馆。”云南省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馆长吴志明说道。

65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文化体育局退休干部吴志明,现为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馆长、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外聘教师;他自1977年学习舞蹈基本功,后来自学简谱乐理、旋律创作及民族器乐演奏等再到后期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他用一生的努力和坚持逐渐从一个“野路子”蜕变成为“正规军”。201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

银发匠心,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红河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工作,立足独具一格的哈尼奕车风情、历史悠久的哈尼长街宴、万人长街歌舞、仰阿娜(姑娘节)、开秧门等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成立红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传承基地及乡镇传承习会、传承点等民间组织,引导民间文化传习馆开展文化传承。

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筹建于2004年,是云南省内首个创办的民间性群体。为更好地投入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工作,吴志明辞去了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的职务,一心扑到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创办、研习和授课中,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守望着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传播。传习馆重点围绕贫困家庭子女,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合作招徒,以“教学+汇演”的方式,挖掘和传承本地的哈尼多声部演唱、哈尼乐作舞表演、器乐演奏、哈尼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等民族文化。

“我从小就喜欢跳舞,但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姐姐和弟弟都在读书,初中毕业后就面临辍学,后来得知传习馆特招贫困家庭的子女,免费教学,于是我就报名了。来到这里后我不仅学到了舞蹈知识,还多次参加外出演出,舞蹈功底得到了质的提升”传习馆学员普学芳激动地说。

由传习馆学员组成的文艺队,先后参与县内慰问演出、文艺辅导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数十余场次;多次代表省州县到北京、台北等地参加中国山花奖、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和云南省第三届歌舞乐展演及云南省第六届本土创作歌曲大赛等文化艺术赛事活动,斩获金银铜奖无数。传习馆创建以来共培养260余名非遗文化艺术人才,其中10余名成为了红河县歌舞乐“台柱”,是红河县歌舞乐团的主要力量。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传承哈尼多声部民歌等民间艺术,吴志明始终秉持热爱民族文化的初心,以筹办展演活动、担任客座教授、参加相关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普及非遗文化,促进非遗传承,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2016年,吴志明作为幕后导演参与筹备策划第二届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活动;2018年担任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外聘教师,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学院里生根发芽;2019年担任“哈尼族八声部民歌合唱培训班”总导师,随后带领学员参加CCTV-15频道“中国器乐大赛”的间段展示,参加“中国非遗项目研讨会”展示与交流,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让红河县本土民族文化得到推广和传承。

  

银发匠心,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谈及传习馆的发展,吴志明说,“做好哈尼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让哈尼多声部音乐、哈尼乐作舞、地鼓舞、民族工艺等非遗文化传播出去和流传下去,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我将倾尽全力接续做好这份事业”。自传习馆创建以来,共收集民族民间歌曲800余首,其中整编20余首;收集民族民间器乐30余种,记录整理20首;收集民族民间舞蹈50段10余样舞种,已整编展示20余个歌舞节目;收集民族民间服饰和工艺10余种等。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