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四个融入”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来源:昭通市委政研室       发布时间: 2023-12-08 14:49:3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以“四个融入”为抓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有效推动各民族文化融合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把传承民族文化融入创建工作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围绕今年争创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浸润式强化市民民族团结意识,纵深推进全域创建行动。累计创成国家级示范县2个、省级7个、市级2个,示范单位省级159个、市级733个。建成绥江县金江石榴红文化长廊等一批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的实物载体,完成省级少数民族文化项目22个。出版《马嘶》《肝胆记》等少数民族文化书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把传承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科研中。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构建课堂、实践、网络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遴选出六个学段12个主题168节优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充分发挥昭通民族文化“富矿”优势,支持昭通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级研究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对重大理论的研究和阐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昭通学院举行。

把传承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文旅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依托市民族中学、昭通职业学院体育学院等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展蹴球、射弩、吹枪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全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昭通代表团获得1金8银24铜奖牌。将昭通代表性文化遗产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本,把昭通打造成面向滇川黔渝的旅游城市,现有AAAA级景区6个、AAA级景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把传承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中。依托昭通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和推动民族服饰、特色农产、特色餐饮食品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扩大传承人群,增强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后劲。培育传承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2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少数民族传承人137人。支持民族商品进商场、进超市、进场站,加强对外交流,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民族传统工艺产品走出去,昭通小肉串、苗族蜡染、彝族和回族刺绣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促进经济发展双促进、双丰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