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326省道一路前行,在雾气氤氲中,“南疆国门 开放田蓬”的标识牌倏然映入眼帘。
这里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一个连通着省道、国道,与越南毗邻的边境乡镇。
田蓬镇4个抵边行政村46个抵边村小组曾是“积贫积弱”的集散地,“天上落雨地下流,雨后晴天水又愁。”“下雨天,路都走不成。”“养猪为过年,手里没现钱。”穷在山,困在路,苦在水。回忆起当年的贫困,抵边村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
变化似乎是悄无声息的。
自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田蓬镇4个抵边村聚焦6项任务目标、19项指导性指标,向着幸福生活出发。如今,4个抵边村环境美、乡风好、产业兴,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人民群众正并肩阔步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干群合力共谱“幸福曲”
“今晚广场上有广场舞,要不要一起去?”近日,田蓬镇庙坝村委会新房子村小组的广场上可谓是热闹非凡,自从广场投入使用之后,群众饭后娱乐有了好去处。
“这个广场,可是庙坝村军警民共建的一个缩影!”正在广场边小凉亭休闲纳凉的老人说道。
2022年7月,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在抵边一线村镇的全面铺开,田蓬镇上下由党支部牵头引领、干部带头,充分发动群众,推动形成全面参与建设的新局面。干群齐上阵拌砂浆、扛砖头、种花草、建凉亭……耗时不到两个月,累计投入了1000人次的综合性广场建成了。
国门苗寨实现“大变脸”
田蓬镇田蓬村委会山脚村坐落在中越边境456号界碑的脚下,与越南隔界相望,是中越边境上一个民风淳朴的苗族村寨。
走进山脚村,房前屋后井然有序、村寨小道整洁干净,三三两两的苗族妇女坐在新建成的观景台上织布闲聊。
“以前我们村猪粪牛粪随处可见,污水横流,走在路上连下脚都很困难。”说起以前的面貌,山脚村的村小组长杨兴德颇有感触。
过去,村民跟自家的牲畜“混居”在一起。一家人在木质老屋的二楼居住,一楼则用作猪圈、牛圈和禽舍,气味难闻,卫生条件极差。
在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过程中,山脚村被列为“重点村”。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山脚村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六大工程,并将苗族文化纳入国门文化边境旅游区建设,着力将山脚村打造成为“一核心多支点”的边境特色贸易旅游村。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山脚村红旗飘扬,人人争当“卫生标兵”,地上的烟头没有了,垃圾不再乱堆乱放,村庄环境面貌、人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村民致富路上“跑得快”
边境村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的中草药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为了钱我不回家,但为了上寨村我回家!”这是现任上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小组组长廖世兵在2015年返乡创业时的初心。
2015年,在富宁县乡村人才“归雁”工程和“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号召下,在外打拼多年的一批党员纷纷响应,毅然放弃了高薪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家建设家乡。在他们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已种植铁皮石斛、白芨、滇黄精、重楼等中药材3000余亩,苹果梨650余亩,在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更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现在全村经济创收达1000余万元,农户累计分红达700多万元。
幸福村寨“铆牛劲”
龙哈村委会牛棚村是田蓬镇边境线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寨子,贫穷落后曾是这个民族团结示范村“退不掉的标签”。
近年来,牛棚村铆足了“牛劲”向美而行,推进村内道路硬化、整村推进项目,有效解决了村内主干道的建设问题。
“跳出当地看当地,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谋划村子的发展,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是龙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金福的座右铭。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作为“领头羊”的罗金福,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积极向上级争项目、争资金,不断改善村内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党员的带领下,村内各族人民拧成“一条绳”紧紧牵好养殖致富这个“牛鼻子”,凭着一股子“牛劲”,发展起肉牛养殖。全村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肉牛年出栏千余头,年销售收入400万余元,带动全村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的目标任务。
同时,牛棚村积极打造村民精神富有生活圈,不断继承和发扬好民族特色文化,组织开展苗族花山节、燕家湾斗牛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演出活动,将斗牛这项古老运动打造成为田蓬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
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