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贡山:幸福马库 丁香花开

来源:怒江日报       2023-12-01 10:13:57       【字体: 大    中  

依山傍水的马库村。熊文智 摄

初冬,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暖阳高照,漫江碧透。记者驱车行驶在通往“国门村”马库幽静深邃的峡谷间,漫山遍野的鸡冠滇丁香花恣意绽放,美不胜收。村民头一天傍晚采收的草果一袋袋整齐码放在路边,等着运往乡里刚建成不久的特色庄园,完成鲜果到干果的华丽蜕变。

进到村里,但见一湾碧水护村庄,家家房顶红旗扬,鹅卵石砌成的小路和围墙,木花盆和竹栏杆环绕的庭院、菜园干净美观,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林海遥相呼应,构成边境线上的美丽画卷。

马库村地处独龙江乡最南端,全村共74户326人,99%以上为独龙族。独龙江流经这里后,便进入缅甸葡萄县木克嘎村。

“以前,房子破旧,院坝脏乱,污水到处流。现在不一样了,卫生道修得平平整整,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村里里外外都变美了。”一见面,村民江良便感慨道。

江良口中的“里里外外都变美”,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2020年,独龙江乡率先实施马库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该项目总计完成投资1458.64万元,包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美化、生活设施、边疆文化及党群建设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让村民在“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氛围中干得热火朝天。村“两委”着眼马库村全域旅游和长远发展,在抓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发动群众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上级部门的投入,村民高涨的自建家园热情,把一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马库展现在人们面前。

“独龙江雨水多,这个风雨馆,真是解决了村里的大问题。现在,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在这里举办篮球比赛、村级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马库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马成华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让村里有了第一座风雨馆,开展活动再也不受天气影响。

事实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带来的“第一”远不止风雨馆。第一个村史馆,浓缩了马库村发展史并向外界展示,让村里的青少年知晓村庄发展历史,增强家国意识;第一个精品民宿,让马库村旅游设施配置更加完善,促进了国门村寨旅游业的发展……污水处理、道路拓宽、停车场、活动广场等项目建设,让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也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加倍提升。

村子变美了,如何守护美丽村庄,成为村“两委”班子考虑得最多的事情之一,也成了像布玉梅一样的村民最关心的事。由是,“三队两个一”的做法应运而生。“三队”即党员志愿服务队、护村队、文体队,“两个一”即每日播放一次《新闻联播》、每周组织一次升旗仪式。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全村的39名党员组成,开展打扫卫生、帮寡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作为突击队预备力量,在抢险救灾中率先开展救灾救援和生产自救。义务护村队由村干部和退伍军人组成,每周日坚持一次队列和战术训练,主要负责村内日常治安巡逻,调解邻里纠纷,维护邻里和谐,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并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保洁,确保游客进村有人帮、邻里需求有人助。

文体队由村内文体爱好者组成,负责村内文化阵地建设,每日组织村民跳广场舞,每月进行一次“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两个一”即每日播放一次《新闻联播》,每周组织一次升旗仪式。日复一日播放的《新闻联播》,除了让村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也让布玉梅获得了很多诸如产业、旅游方面的资讯,并把自家农家乐办得有声有色。每周由全体驻村工作队、“三队”、村干部和幼儿园全体师生、返乡学生参加的升旗仪式,党员轮流以“微党课”形式宣讲党的好声音,引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不断增强“国门意识”“国家意识”,激发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使乡村振兴和共建美丽家园工作呈现出“边境国门党旗飘,独龙村寨换新颜”的新局面,展现了国门党建新形象。

产业兴,村寨美。万亩山林间,是马库村郁郁葱葱的草果地。作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草果,在扮靓青山的同时,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截至2022年,全村草果种植面积达1万亩,户均135亩,人均30亩。此外,村民还大力发展独龙牛、独龙鸡、中蜂、猪等特色养殖业。

2022年,马库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23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突破2万元。

这些年,靠着种草果带来的收入,江良的3个儿子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目前,大儿子在普拉底乡政府上班,老二、老三正在备考。“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家怎么可能供出来3个大学生。”对党的感恩之情,自始至终体现在这位50多岁独龙族汉子的话语间。

边境稳,人心安。“边境稳定是我作为界务员最骄傲的一件事。”和迪志新交流,不经意就被他豪迈的话语打动。

46岁的迪志新与同村其他界务员一起守护着40号、41号、42号界碑。迪志新的父亲曾参与修缮境内国境线上的界碑,熟知巡护界碑的线路,还曾是边防官兵巡护界碑的向导。迪志新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14岁开始便跟随老一辈界务员爬坡过坎、进原始森林、上雪山巡护祖国边界。2014年,迪志新正式成为马库村界务员。近10年来,他与村里的5位界务员从未间断过对界碑的巡护。

2017年开始,迪志新又带着17岁的儿子跟随自己开始执行界碑巡护任务。2023年,迪志新将巡护的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中,自己转聘为护林员,继续守护着马库村的绿水青山。“让守护边疆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迪志新坚定地说。

马库村观景台旁,有一处乡里和缅甸边民进行商品流通的固定场所。疫情暴发前,临近马库村的木克嘎村村民经常到村内售卖草果、牛肉、董棕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采购生活物资回缅甸,年交易额达100万元左右。2021年,通过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乡里对边民互市铺面进行全面装修升级。2023年,村里利用其中一个铺面建立烘干房,方便群众及时烘干竹叶菜、竹笋等应季农产品,并设立3个移动摊点。在布玉梅经营的农家乐附近,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精品民宿即将完成装修,预计12月投入运营。

马成华介绍,下一步,马库村将在草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确保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继续加大美丽庭院建设力度,走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同时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让村民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增加收入,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马库村时,广播里传来由村文体队成员、民间艺人江良创作的《草果之歌》:“独龙江的路通了,新房子盖起来了,家家户户的草果丰收了,独龙族幸福生活开始了……”满山丁香花,摇曳在丰收的季节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