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语委办公室项目工作法助推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高质量发展

来源:省民语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3-04-04 18:22:2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省民语委办公室以项目为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文化项目,在民族文化抢救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成绩,项目工作法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民族语言口传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先后有《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采集》《苗族民间口传经典》《摩梭民间故事》《阿昌族布朗族口传文学》《苗族口传史诗》《喀卓语采集》《红河流域民族语言科学记录与保护》《民族语言传承保护智能有声电子词典移动平台》等20余个项目入选省级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立项,抢救彝、哈尼、苗、白、傣、壮、纳西、佤、傈僳、景颇、瑶、拉祜、阿昌、普米、德昂、怒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34种语言的基本词汇75000余条,词法句子8000余句,民间故事257篇(部),通过“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有声电子词典移动平台”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将采集到的各民族语言词汇、句子和故事等数据,以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有声电子平台的形式,供各民族干部群众查阅、研究和学习使用,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交融。

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献典籍翻译出版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发掘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先后有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典籍《董永记》《柳荫记》《卖花记》《唐僧取经》《王莽篡位》《白族本子曲传唱经典》《汉语苗唱民歌收集整理》《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汉族故事》等20余个项目获得立项,翻译出版彝、白、傣、苗、壮、傈僳、阿昌、佤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献40余部,抢救保护80余部,获得上级部门肯定。

三是翻译出版中国与东南亚跨界长诗取得新突破。近年来,积极开展中国与东南亚跨界长诗文献的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工作,先后有《孟拉王子》《独角牛》《穿木屑衣的阿銮》《十头王》《南侻罕》《白蚂蚁穴阿銮》《金色的变色龙》《大金蛙》《大蜈蚣》《红牙白象》《香发公主》《义犬》《花水牛》《黄牛王》等18个项目立项,翻译出版中国与东南亚跨界长诗20部,抢救保护120余部,为开展与东南亚、南亚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四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典籍翻译出版取得可喜成绩。为翻译出版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保护,先后有《基诺族建房歌》《瑶族信歌》《傣族赞哈习俗歌》《云南壮族古歌》《宜底摩梭口传经典》等16个项目获得立项,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料500余万字。

据初步统计,省民语委办公室近年来从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国家民委、教育部、省社科联、省民族宗教委等单位申请获得项目达80余个,其中《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结项时被评为“优秀”,民族文献翻译成果《齐小荣》和《穿木屑衣的阿銮》分别获得全国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奖,《磨房记》获得第八届云南省文学艺术成果一等奖,《董永记》《唐王记》《白扇记》荣获首届云南省新闻出版优秀图书一等奖。《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和《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入选云南省“滇版精品出版工程”规划。已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第一至七卷和《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多次被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有关部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展重要展品展出。《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被省发展改革委列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项目规划,项目工作法有力推动省民语委办公室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