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纸短情长、饱含真情、厚望如山;各族儿女,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矢志奋进。
“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越过江河,越过山川,永驻临沧各族人民心间。
“我们都是收信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和重要指示,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使命与责任。
资料图 雷桐苏 周灿 摄
两年来
佤山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
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
以感恩奋进新时代的高昂斗志
谱写着“秘境沧源”
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全力建设好美丽家园
两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顺利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被提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名单。翁丁景区重新全面开放,建成班洪葫芦王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门新村、芒阳永农秋、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一批全域旅游新亮点。
如今,佤山群众收入稳步增加,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万元,9个行政村达到100万元,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面消除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全面对标达标,建成达标型村庄117个、提档型村庄20个、示范型村庄30个。
南撒至岗莫标山二级公路、甘勐至班老三级公路建成通车,机场至崖画旅游公路、瑞孟沿边高速公路沧源段有序推进;“电耀阿佤山”工程顺利实施,居民平均停电时间减少11.3小时;创业就业、妇女儿童、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红十字会、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有力有序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加充实。
沧源县城 徐俊 摄
全力维护好民族团结
两年来,沧源县先后有88个单位被命名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个单位被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涌现出89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新时代沧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建成班洪抗英纪念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班老回归主题公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中学、职业技术学校被列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试点,讲好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云岭楷模10位老支书群体等身边的故事,广泛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正能量,凝聚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 茶超 摄
全力守护好神圣国土
两年来,沧源县守土固边成效明显。全县聚焦打击偷越国边境、电信网络诈骗、贩毒三大重点任务,持续巩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不断深化与境外的沟通合作机制,有效遏制了跨境违法案件高发多发势头。
同时,加快开发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放活边走向纵深。树立起“沧源就是一个大口岸、沧源的优势在区位、沧源的出路在开放”的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
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 徐俊 摄
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是云南边境各族人民的美好期盼
沧源县的变化
是云南大力推进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缩影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
去看看云岭大地上
边境幸福村的幸福生活
↓↓
临沧市与缅甸山水相连,除了沧源,还有镇康、耿马2个县与缅甸接壤。近年来,临沧市聚焦产业提质、边民增收、精神富足,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截至目前,省级统筹下达资金22.17亿元,开工建设项目960个,累计完成投资14.94亿元,19项建设指导性指标已完成。如今的边境村,产业富村的渠道更加多元,生态美村的基础更加夯实,文化睦村的载体更加丰富,治理兴村的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带村的格局更加扩大,守边稳村的堡垒更加牢固。
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胡宁波 摄
在沧源县勐董镇,这里通过兴边富民、危房改造、边境幸福村建设、绿美沧源等项目的实施,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组路网通达、网络通畅,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幅“青山镶嵌家中,绿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绿美画卷。
勐董镇芒摆茶山
“生活在边境线上,我们感到很幸福。因为走出家门就是柏油路,到达县城脚都不沾泥。全村再也看不到雨水和污水到处流、以前的空中电网也看不见了,整个村子到处是鸟语花香,已经变得越来越漂亮了……”龙乃村村民赵光先激动地说道。
未来,勐董镇将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高质量建设步伐,进一步让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让美丽乡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依托抵边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优势,聚焦存在的短板弱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边地区发展水平,边境线上一个个村庄正在发生美丽蝶变。
猴桥镇轮马社区的河头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傈僳族聚居村落,由于村民小组原居住地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水平落后。2015年,腾冲市将河头村民小组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7年年底29户搬迁户顺利搬入新居。搬迁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增收也有了更多途径。
如今走进河头村民小组,便被一幅“民居靓、村子美、安居乐”的幸福图景所吸引,以绿意盎然的森林为背景,别致的房屋整齐划一,硬化村道环绕相连,门口“小菜园”果蔬郁郁葱葱,“小花园”花团锦簇,崭新的文化广场上,娱乐设施齐全,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玩耍,绘就出了一幅幅生动、温暖、和谐的美丽乡村画面。
无论是产业还是生活环境,现在村子里的改变都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的变化得益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的实施。
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153公里边境线上的沿边村寨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村道两旁各具民族特色的太阳能路灯杆笔直整齐、宽敞干净的村道直通村民家门口、户户门前有花有树、家家院内瓜果飘香……
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环境好、心情好,干起活来也起劲。”平河镇梅尼新寨瑶族村民王腰说,“这两年,我们家院子里种上了果树、花卉、蔬菜。还在田里养了一些鸭,林下种了中药材。去年,我们家的纯收入达6万余元,现在的生活像城里人一样幸福了。”
自2021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来,绿春县切实把边境幸福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纳入重点建设范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管理,48个边境村寨实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幸福村。
近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强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从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睦村、治理兴村、开放带村、守边稳村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推动小康村向幸福村迈进。
龙安村
在颇具景颇风格的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一栋栋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近年来,各项富民政策如春风般吹进龙安村,村子美了、腰包鼓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目前,龙安村317户民居的重建和修缮加固项目、1.5公里蓝花楹景观道工程、月亮湖广场项目、村内道路及配套水系、排污管道项目、进村柏油路项目已全部建成,实现强电、光缆、给水、排污、天然气“五网”入地。昔日落后的村庄变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美丽新农村,村寨边境社会治理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下帮瓦村
走进鲜花盛开、卫生干净的盈江县太平镇下帮瓦村,如今的村子已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原来房子四面通风,现在是电通、路通、水通、网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说起现在的生活,74岁的村民刘安生满脸笑容。
太平镇雪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培松介绍,该村先后投入3000万余元进行房屋修缮、污水处理和道路翻新,提升改造人居环境。依托中国犀鸟谷景区,当地村民开起农家乐、当上导游,打响生态观鸟名片,走出了一条把青山绿水变成“钱袋子”的别样之路。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境线长450公里,是全省边境村最多的州市之一。这里的幸福故事,我们将从一个叫普卡旺的村民小组说起,普卡旺是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中的一个村民小组,地处独龙江乡中部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处,现有农户13户52人。
“普卡旺”以村庄附近流淌的普卡旺河而命名,如果说独龙江是“人间秘境”,普卡旺便是这秘境中最神秘的净地。作为边境村的普卡旺,搭上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脱贫攻坚的“快车”,完成了安居房和旅游接待房建设、村间道路硬化、卫生公厕建设、排污(水)沟、游客服务中心、剽牛广场、独龙吊桥、游客步行栈道、休闲亭座、亲水平台、观景台、停车场等项目,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了水网、电网、路网、广播电视和电话网络“五通”全覆盖。
“产旅融合”边民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草果种植产业和独龙蜂、独龙鸡等特色养殖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业,将绿水青山转换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同时,由党组织牵头对接,与贡山龙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旅融合主导产业,公司与村庄实现双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就近务工人员,实现了“靠山吃山”“产旅融合互促”。
云卷云舒,或壮阔如海、或蜿蜒若龙、或奔涌如瀑、或轻薄似纱,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家湾的山峦、峡谷、森林、山村一同绘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边疆水彩画。
如今,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正转化成石家湾人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钱景”与发展底气,村小组长曾仕林感慨:“习以为常的美景,将变成石家湾人‘如海般’的希望!”
去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开发石家湾云海旅游产业,努力把石家湾村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42户人家,从去年1户民宿增加到了现在的12户,地方投入资金为石家湾改造村庄道路4公里,改造提升饮水管网2500米和配套设施1处,新建停车场2个70个停车位、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个4900平方米、观景平台10个、观景塔3个和新建5G基站。
滚滚云海与青山绿水,正成为石家湾的发展蓝海。
土卡河村民小组位于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和李仙江交汇处,坐落在三角状小半岛上,素有“陆地上的小渔村”的誉称。
近年来,土卡河村民小组先后实施了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电力线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抓好休闲旅游栈道、村庄发展党建文化墙、村庄风貌改造、土卡河码头等项目建设,土卡河至中越17号界碑公路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为乡村旅游等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过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路,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利用当地特有花、草、树等植物资源,大力开展绿化活动,积极创建“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提高绿化覆盖率,美化环境。全力抓好村庄亮化工程,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良好氛围。
如今,土卡河村民小组产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现代治理水平不断加强,村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安宁稳定,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中越边境线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成效突显。
曼龙代村委会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距勐腊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这里树木葱茏、百鸟争啼,清澈的南腊河环绕村庄,随风摇曳的凤尾竹装点着精致的傣家竹楼。
自勐腊县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以来,曼龙代村紧跟党委和政府的步伐,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利用曼龙代村自身优势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党建强、边疆稳”六个目标,担当实干、开拓进取,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群众稳定增收、得到实惠,渲染出一幅各民族互嵌融通、融居、融业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