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认真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持续打好打响红色、绿色、抵边“三张牌”,把思路变成行动、用行动干出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对标“三边三好” 落实落细重要精神
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收信人”的姿态,不断巩固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的良好局面。通过持续激活辖区6名“老支书”的“云岭楷模”品牌效应,发挥好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以“周四党员夜校”“我为群众办实事”和“支部书记谈发展”等主题活动为载体,用好火塘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在抵边村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新开展“边寨大讲堂”,把群众感恩教育作为提振群众精气神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必修课”;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层党建“四个一”等内容有效穿插,让“微党课”讲出声色,打好“党建+”组合拳,用“小课堂”、凝聚“大共识”、扛起“大担当”、带动“大成效”。
激活热区资源 着力打造“链”式产业
在传统产业上,大力推进橡胶、坚果、甘蔗、茶叶等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橡胶产值2127万元,全年预计实现4016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坚果产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户均增收0.43万元。在新兴产业上,以热区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新质生产力,打造出多味坚果、甜糯小苞谷、班搞白茶等“明星产品”;积极拓宽平台直销、消费帮扶、直播带货等渠道,让“好平台”覆盖辖区“小市场”带动群众“大收益”;班搞村勐弄村小组实施辣椒产业“五金”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公司收益、农户收入“三增三赢”。在潜力产业上,以“五张特色名片”为核心卖点,按照“一镇一区三核”的总体规划,紧盯班老“回归之乡”国家旅游景区创建提升,把“贡象节”作为“班老招牌”,以旅为媒、以旅促融,推动“节庆文化”转换为“节庆经济”,不断提升“回归之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班老抵边红色精品小镇成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宜居宜业宜游“实体样板”。
主动融入发展,推动精准蓄力“破题”
精准定位“班老通道”在全县“一口岸三通道”的特殊性和优势性,着眼于大局大势,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壮大“三大经济”融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辐射效应圈;破题有边不活、有边不富、有边不优、通关不便等堵点,主动探索尝试,通过打造集医疗服务、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回归之乡”边民服务中心和“胞波”小集市,在过渡性解决好边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以实现运营具体业态来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迈出“班老通道”从“过路通道”变“经济通道”的第一步;通过持续开展“投资班老”主题活动,一批乡村旅游经营型、农特产品加工型、边贸经济服务型企业进驻落地。
办好民生实事,服务“一老一小一困”
结合乡镇实际,将服务好“一老一小一困”作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聚焦“一老一小一困”关心关爱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一老一小一困”民生实事,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爱心助学接力跑”“走访零距离,关爱送到家”“周末不打烊,急事预约办”“民生政策送上门,服务群众零距离”等我为群众办实事“班老举措”,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和点赞。
抓实基层治理,践行“三好”示范建设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重点巩固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按照“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推进村组“微改造、精提升”,常态化执行“九无、五美、九有”人居环境提升标准和“一图一格一评比”等管护机制,破解人居环境长效管护难题;用好“七个抓”具体举措和“七个一”活动载体,不断提升“绿美班老”整体成色,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定的乡邻互助体系;巩固提升班老乡和6个行政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成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和“班老回归”故事,用好“生动教材”,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以“自然村长”打通村组治理“神经末梢”,在抵边一线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边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强化乡村组干部“为国家守好国门,为群众守好家门”的担当意识,全面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