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少数民族人口占69%,是汉、瑶、苗、壮、傣、布依、彝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居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河口县坚决扛牢新时代安边固边兴边职责使命,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向谱写“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河口新篇章。
口岸繁荣 共筑民族团结经济圈
河口县作为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积极践行“不负热土、建设边疆”的使命,致力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9月26日,通过河口边民互市二级市场收购的榴莲在河口县成功实现落地加工并首次投产,这标志着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迈出了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此次投产的榴莲货值约19.3万元,不仅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而且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据悉,此批榴莲是由南溪镇小南溪社区边民互助组与河口福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的边民互市进口越南榴莲落地加工合作,同时也是云南省内边民互市进口榴莲落地加工首次投产。其中,参与互市边民23人次,边民总收益1150元。企业的落地加工,预计将带动边民互市贸易每年进口榴莲2800吨以上,带动边民缴纳增值税税收240万元以上。
河口县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一批创新制度的“良种”在全国、全省“开花结果”,14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其中被全省复制推广22项,“互联网+边民互市”监管模式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同时,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开通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创新运输模式,对越贸易总额占云南省比重高达77%,进出口成绩斐然。
此外,河口县还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对外交往“朋友圈”。持续深化旅游合作,打造跨境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400万人次,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两国一城”跨国春晚、“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等活动的举办,都为推动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河口贡献。
兴边富民 共绘民族团结新风貌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走进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只见青山绿水、鲜花斑斓、流水潺潺。滇越铁路穿村而过,米黄色小楼整齐划一,倚河而建的休闲泳池波光粼粼,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幅业兴景美、民乐村富、边境稳固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我们八条半村民小组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支起小摊售卖特色小吃,生意好得不得了。这种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村民杨斌满脸笑意地分享。
八条半村民小组的成功蜕变,是河口县各族人民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河口县全力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让193公里边境线上15个沿边行政村(社区)158个村民小组面貌焕然一新。此外,探索推进“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平台公司+市场经营主体”新型合作模式,五年来累计完成边民互市贸易总额141.175亿元,带动各族群众增收5470万元。同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用心增进民生福祉。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省内多所院校开展对口协作,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成中越边境云南段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三级综合医院,建成全国首个县级以“极小种群”命名的植物园,成为全省唯一“无废城市”创建县级试点,“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乡村”“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文明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一项项荣誉称号,让各族群众幸福感指数更高、获得感成色更足。
镇守边关 共筑民族团结安全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在河口这片绚丽多姿的土地上,边疆的安宁与稳定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篇章。当地党委、政府、军队、警方与民众紧密携手,共同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为国家的安全屏障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同时,带动2.68万名群众巡边值守,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边疆线上最坚实的守护者。
在边疆保卫的征途上,涌现出了一批批令人敬仰的爱国爱边模范。其中,全国十佳卫国戍边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天才,以他的忠诚与奉献,成为广大边防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学习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周跃艳,则以她的坚韧与智慧,在边疆建设中展现了女性的独特力量与风采。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边疆的天空,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边疆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目前,河口县创成“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4个,先后3次获评“云南省双拥模范县”,不仅为边境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成为展示边疆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窗口。
在这片承载着多元民族文化的大地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深扎根,绽放出绚烂多彩的花朵。河口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坚定的信念,不仅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典范。在这里,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诗篇。
记者 常一鸣 通讯员 朱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