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的思路,主动对标“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美稳定”的要求,以“一乡一特”为突破,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示范样板,全面打响临沧坚果“班老品牌”。
做强大产业 提升规模化
“低产地”变“经济林”
依托辖区丰富的热区资源优势,以陡坡地、撂荒地等为重点,大力推广坚果种植,切实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形成极具“班老特点”的抵边坚果产业示范带;全乡共种植坚果2.3万亩,挂果0.8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连片基地2个,青皮果产量0.84万吨,产值0.29亿元,农民人均坚果产业收入3788元;共种植坚果品种6个,其中优质品种有OC、A4、A16、桂热1号等4个(优质品种占比达66%),优质品种产量可达每亩0.68吨,一般品种产量仅有每亩0.18吨;通过有效放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效应,推动坚果提质增效项目落地扩面,全面提升产量和品质,单株最高产量达30公斤,真正实现一棵坚果树产值超过一亩橡胶林,让“绿色银行”兑现收益红利,坚定了群众产业发展信心,增强了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培育新主体 提升组织化
“小农户”变“大股东”
制定《班老乡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积极引进临沧云澳达、临沧众裕等龙头企业,开展“双进驻”深度合作,突出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推行统一种植规范、统一管护技术、统一采摘时间、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利益核算“六统一”,优化“公司+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组建班老乡临沧坚果协会,把牢产业发展“话语权”,发挥好公司辐射带动作用,把分散资源和零散市场打包整合,打好土地租赁、就近务工、利润分红、技术变现叠加的增收“组合拳”,将公司、合作社和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联营、市场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
汇聚新动能 提升专业化
“门外汉”变“土专家”
以打造高标准坚果产业园和上班老村坚果庄园为目标,用好省、市科技特派团技术力量,切实为产业发展“添智提质”,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6000余亩,打造百亩集中连片规模化绿色标准种植基地10个,打造“一村一品”种植专业村1个;依托送培上门、送教下乡等“多元化”技能培训,用活室内教学和田间地头“两个微课堂”,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组织开展坚果管护技术培训27期,扶持种植大户64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87人,建立村组坚果技术人才库1个;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立体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坚果+魔芋+畜禽+蜜蜂”的班老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既有效加强临沧坚果的田间管理,又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打造新品质 提升绿色化
“凭经验”变“体系化”
制定坚果产业种植、管护、采摘“一张图”,通过用好线上指导和线下蹲点的方式,打通了企业标准与农户操作之间的隔阂壁垒,让新技术、新模式、新数据能够实时送达;同时,加快推进无公害认证产品及基地有机认证,夯实种产销规范体系建设基础,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带领农户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有效扭转“大基地、小产业”“有品质、无价格”“有品位、无品控”等突出问题,真正让小坚果成为带动村寨大产业,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班老实践”。
搭建新平台 提升市场化
“小产品”变“大品牌”
抓实临沧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按全产业链的布局推进坚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好班老“回归之乡”国家旅游景区的载体作用和班老通道的联通作用,通过合作式经营、委托式生产、占比式分红,上班老坚果加工厂实现落地加工,让农特产品变旅游“伴手礼”;同时,积极推行“1121”利益联结机制,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变现能力”,让“小坚果”也能搭上电商“快车”驶向大市场,不断提升临沧坚果“班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刷新热区特色产业撬动发展的“幸福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