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司莫拉: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来源:“中国文化报”微信公众号       2024-07-31 09:25:05       【字体: 大    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决定》还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变面貌的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们欢欣鼓舞,决心在未来通过创新发展之路迎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期间走进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该村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多年前,司莫拉佤族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的生活与“幸福”有一定距离。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司莫拉佤族村现已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为了宣传“司莫拉”佤族文化、打造“司莫拉”旅游品牌,村里在保护好村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于2020年6月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72户家庭成为合作社成员。同时,推动村寨变景区,农副产品加工、民宿、餐饮等特色旅游业态相继涌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民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种业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

村里的茶园以前由农户自采自销,收益有限,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与产量,村民收入也显著增加。除了茶园每年每亩800元租金收入,村民还可享受合作社分红,参与茶叶采摘、加工获取工资。

“司莫拉”特色美食餐厅、佤族文化信仰中心、佤族民居建筑、云谷农业公园、老寨子“花缘里”玫瑰主题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司莫拉佤族村注重多元化与特色化发展,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佤族风情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通过举办民俗节庆表演、推出篝火晚会等多样活动,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乡村体验。为了提升旅游吸引力,当地政府还联合周边村寨,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在司莫拉佤族村,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受重视。该村严格管理商业活动,致力于将村子打造成游客领略乡村风情、品味乡愁的净土。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随着乡村风貌的提升,更多游客到司莫拉佤族村“打卡”,感受田园生活、体验民俗文化。夏季,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们喜欢聚集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享受篝火晚会带来的欢乐和温馨。据介绍,自2020年以来,村里共举办172场篝火晚会,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罗爱艳与丈夫将家中的二层小楼改造成民宿,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招徕客人。她家的年收入不断提升,如今达到了13、4万元。罗爱艳并未满足于现状,当听说村里新开的幸福咖啡屋招聘咖啡师时,她尝试学做咖啡、研究咖啡。现在,她已能熟练制作咖啡,对各种咖啡的风味和制作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她的丈夫还开起了旅游摆渡车,女儿则成为导游。

如今,像罗爱艳这样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吃上了“旅游饭”,每个人也在为乡村旅游发展贡献着力量。这种全民参与、共同发展的模式,让司莫拉佤族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司莫拉佤族村过去70%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乡村旅游兴起后,经营性收入成为新增长点,现已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正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村里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至2万余元,每年集体收入也跃升至80余万元,这得益于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赵家清说,发展乡村旅游仍面临如何留住游客、丰富乡村文化体验等挑战。今后,他们将继续拓展旅游业态,引入更多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发展夜间经济,丰富游客的乡村夜生活体验,同时,挖掘传承乡村文化,让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将司莫拉佤族村建设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王伟杰 云南省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