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和少数民族群众在云南民族村共度纳西族节日。 记者 陈飞 摄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重托,也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情况如何?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如何解决?
日前,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召开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以问题为导向,以差距为起点,以回答为路径,助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聚焦巩固提升 进一步释放示范区建设综合效益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省政府如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无好的经验在全国有示范作用?”专题询问现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红江率先发问。
“我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经验做法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印发推广,这是对示范区建设10年来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副省长杨洋在应询中全面介绍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情况。10年来,全省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整合资金4971.8亿元用于民族地区建设,突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实施“幸福花开”工程、“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等工程,一系列三年行动和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聚力。尤其是在民生福祉方面,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6%,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城均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通车总里程增至20.38万公里,占全省通车总里程的61.87%,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3年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2.21倍和1.98倍。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方面,省政府连续4年召开全省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目前137个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对374个边境行政村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三年行动计划,19项指标全面达标,农民人均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边境幸福村已成为我省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兴边富民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边境幸福村建设是兴边富民的重要工作。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成的基础上,王毅委员更关注的是,在巩固提升阶段如何解决后续资金、项目准备不足等问题,让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走得更深更实。对此,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丹业表示,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实现了五年规划、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但仍存在短板。比如,还有32个自然村没有实现村内主干道硬化,77个行政村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接下来,省民族宗教委将紧扣《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明确的22项指标,把8228个项目清单化、责任化,并定期开展调研督导,确保2025年高质量完成巩固提升工作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如何突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正牵头开展我省‘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各方面。”针对拉玛·兴高委员的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旭东介绍了规划编制思路。他表示,在我省“十五五”规划《纲要》中,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专章论述。同时,还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聚焦难点症结 打牢发展基础提升环境质量
明年是完成《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的最后一年,但部分民族地区仍存在农村道路等级低、农副产品运输难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增收。比如,截至2023年底,普洱市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比例为69.69%,景东彝族自治县仅为35.58%,这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的85%有差距,与示范区建设规划有差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单文委员的发问简洁明了,直击要害。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夏俊松摆出一组数据,清晰展示了我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9.2万公里,居全国第二。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率先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374个边境幸福村率先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他表示,按照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乡镇通三级路比例和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平均为85%,西部目标是65%,我省已于2023年底达到对西部地区的考核要求。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存在历史欠账多、技术等级低、资金压力大三大问题。要达到全国85%的平均发展指标任务,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约需870亿元,资金缺口较大。夏俊松表示,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重点向发展较慢的地区倾斜,力争到“十四五”末,我省乡镇村三级公路的比例达到70%,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的比例达到80%;确保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全省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超过90%、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的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问题同样引起了单文委员的注意,他现场追问道:“我省部分民族地区仍存在农村公共厕所管护、农村保洁员公益岗位管理以及生活垃圾清运不到位等问题。如何优化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琰表示,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建立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探索推广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两污”处理及收费模式。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三年行动,建设1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万个提升村。持续推广积分制、“红黑榜”等多种方式,结合村庄清洁行动、文明卫生乡村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专项行动,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聚焦“富脑袋”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可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李正环委员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度、参与度距离“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省级财政如何加大对“富脑袋”工作的支持力度?
对此,省财政厅副厅长杜一敏表示,2015年到2024年上半年,省级财政统筹安排的专项经费达5555亿元,我省财政对民族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也从2015年的72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713亿元,年均增长11%。下一步,将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富口袋”建设为基础、以“富脑袋”建设为重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提升,探索更加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具体来说,将围绕“富脑袋”目标任务,制定云南省民族宗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族文化资金管理办法和民族教育资金管理办法等,将“富脑袋”管理要求嵌入到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以此破解资金投向分散、项目编制不实、目标聚焦度不够等问题,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发挥与“富脑袋”目标同步推进。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刘强云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在落实旅游促“三交”计划实施过程中仍有差距。如何进一步落实好这项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赵国良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培育壮大生态旅游、遗产旅游、户外运动、研学旅游、文娱旅游、入境旅游等业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全覆盖,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以旅游高质量发展激发促“三交”新动能,画出旅游促“三交”的最大“同心圆”。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的使命担当。郑毅委员的目光聚焦这一主题:“目前仅大学、初中有国家统编教材,高中、小学教材尚未正式编发。如何进一步增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
针对这一问题,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表示,去年11月,我省多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了落实好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每学年不少于12个课时的要求。高中阶段虽然没有统编教材,但也要求融入思想政治和历史等课程。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抓好教学融合、用好典型引路,形成一批可借鉴的精品课程,探索形成符合云南实际的有效路径,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这道“必答题”,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旨在以强有力的人大监督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经过前期扎实调研,此次专题询问共提出8个问题,既有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总体情况,又有关于兴边富民、农村公路建设、人居环境、学校教育、文旅促“三交”等具体问题。到会应询的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照单全收、全面认领,以问促改、以问促建,切实把专题询问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关键看落实。省人大民族委将认真梳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答,按程序交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办理,督促做好整改落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