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深入实施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和服务力“四力工程”,推动“四个组织起来”,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纵深推进国门“V字形”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绘就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百里边关图。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边疆党建“三边三好”微党课活动
将政策项目组织起来,抓谋篇形成“一盘棋”。一是国门“一体化”布局。深化“国门打点、边境连线、沿河示范”,纵深推进以河口镇(口岸园区)为核心,以“莲花滩乡—瑶山乡—老范寨乡—河口镇”+“河口镇—南溪镇—桥头乡”为廊带,以沿公路线、边境线、滇越铁路线及南溪河红河沿线“绿美边境”整体提升为重点的“一核双廊四线”边疆党建长廊河口样板建设,县乡两级梳理24个建设点位列入挂图作战。二是边境“一盘棋”推动。成立由河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10名“区县”处级领导任副组长的边疆党建领导小组,设立“沿线+三线”整治、“一带两区”建设2个专项组,召开农村工作会、边疆党建协调会等3次部署推动。聚焦公路沿线、边境沿线等梳理人居环境点位46个,纳入“区县”“啃硬骨头”挂榜清单,统筹行业部门和乡镇综合执法力量,采取县级领导挂段、乡镇部门包点等进行整治提升。三是项目“一篮子”整合。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书记领办”项目,建立“1+6”项目库,加大行业部门和乡镇争项目、谋项目、引项目力度,县乡一体推动人财物向边境一线倾斜。2024年以来,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97万元、撬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项目资金6500余万元等投入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建设“口岸园区党建联建共建促高质量开放发展”共同体
将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抓落实凝成“一颗心”。一是建强“一线”堡垒。实体化运作国门党建一体化“大党委”,全覆盖成立4个抵边乡镇党政军警民一体化“大党委”,深化“百里边关筑堡垒”军警地共建;常态化抓好“双整百千”四级联创,深化“扩先提中治软”,河口县河口镇八条半小组入选2023年省级“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二是锻造“一线”骨干。推进“千名干部强边疆”行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近三年从县级部门选派机关事业干部到6个乡镇挂职副书记、副乡镇长25人次,调任乡镇事业干部入编公务员5名,面向村(社区)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3名、事业干部2名,锻造乡村振兴骨干队伍。三是凝聚“一线”力量。聚焦助农增收、园区建设、边疆党建等“系列三年行动”,组织63家县级机关实施“党建引领打头阵·狠抓落实当先锋”行动,健全“对标对表”“事争一流”等6项制度,深化“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实施“导师帮带”“双雁培养”等工程,选派20名产业导师蹲点6个乡镇产业基地和重点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75名,51名“双带双创”党员领办产业、联系群众100余户。公开招聘23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基层治理专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23名。27个抵边村(社区)选派民警(官兵)等54名担任副书记、副主任和党建指导员。
将各族群众组织起来,同奋斗结成“一家亲”。一是抓固边绘“同心圆”。实施党旗、国旗、国歌、村史馆(室)、主题广场“5+N”系列工程,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实践、“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及“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活动200余场次,“全国戍边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天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周跃艳等爱国爱边模范巡讲在边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二是抓稳边增“荣誉感”。接力推进15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0、2.0版本建设,用活乡村“红黑榜”“最美家庭”“积分制”管理等,将“沿线+三线”整治纳入“区县”啃硬骨头“揭榜”清单,组织乡村干部、党团员、巾帼妇女、基干民兵等拆临拆违120余处,建设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六微”350余处,八条半小组入选“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三是抓兴边谱“新篇章”。实施集体经济“提质倍增”、产业党建“助农增收”等行动,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边民互市+落地加工+集体经济”模式,深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将101个专业合作社纳入“三空一乱”整治提升,启动11个优质社(公司)创建,试点发放“集体信用贷”“流动资金贷”每笔100万至500万元、参与互市边民授信“边民贷”1.6万至2.4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6个、发展热区产业30.8万亩,以党建链、人才链、金融链串起产业链。
统筹推进堡垒先锋、兴边富民、美丽家园等“5大示范”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将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促振兴拧成“一股绳”。一是深化“百企联村”。出台新时代兴边富民若干措施,健全县处级领导、县级部门、国有和非公“四联三帮”机制,发挥好工商联、国资等行业部门作用,州、县安排27家州属商(协)会和执委企业、20家县属国企、48名“兴村治社”人才包联到村社,深化“云岭银发”驻点指导,开列村集体创收和群众增收措施160余条,统筹推进堡垒先锋、兴边富民、美丽家园等“5大示范”行动。二是联建“双强口岸”。探索“口岸+园区”联建模式,整合海关边检及云南能投、口岸公司等力量联建“口岸园区”党建共同体,汇聚自贸试验区“五免五减半”、边民互市落地“征三抵九”等政策,吸引哈威供应链、中建国电等企业入驻,促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等一体化。三是深化“跨境合作”。落实《中越联合声明》,加强同越南人员互访、跨境劳务等领域合作,整合人社、公安、边管、外办等党组织力量,挂牌设立外籍人员服务站1个,开辟外籍人员入境务工“团进团出”绿色通道,办理越南籍务工备案4334人次,服务园区发展。持续深化中越友好交流,先后与越南老街省缔结友好城市1个、友好镇坊1个、友好村寨5个。探索“党组织+边民互助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市场主体(国有平台公司)”模式,推动边民互市实体化、组织化和规范化,2024年以来累计进出口贸易额10.22亿元,同比增长22.85%;边民参与交易12.24万人次,新增带动4521名边民实现增收489.6万元,承办红河州党建引领边民互市示范培训班1期,推广河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