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行走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村寨,乡村公路通达顺畅、村民新居错落有致、田间地头瓜果飘香,处处显生机。
近年来,麻栗坡县以一名好书记、一套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阵地、一套好制度、一个好氛围“六个好”打基础、强引领,为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夯基垒石。
走进麻栗镇茨竹坝村委会石笋村小组,这个距离中越边境线仅100米的村子,从曾经“脏乱差”的落后村到如今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源于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2021年,集“驻村干部、本土人才”特点的张平树被选派担任村党委书记后,以石笋村作为切入点,他将自己“派驻”任“党建指导员”,将班子成员分片挂钩群众任“联络员”,用好1400万余元项目资金,补齐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村寨清洁、环境美化。同时,通过“支部强引领、党员连群众、产业连农户”,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盘活村集体土地,大力发展佛手瓜、魔芋、万寿菊等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在下金厂乡的中寨村,有一个开办4年的“初心小屋”,作为党群服务的延伸阵地,其聚焦“精神面貌好、致富带头好、环境卫生好、家庭美德好、邻里关系好、守规守矩好、民族团结好、守土固边好”8项内容,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档案,推出“积分存折”,引导群众“以分换物”。目前,5000余件小物资的兑换,换出了基层自治活力,“初心小屋”模式在全县广泛推广。
“‘初心小屋’虽小,却是释放善治动能的‘源阵地’。”这是2024年2月,下金厂乡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后,乡党委书记杨雪的感受。
得益于治理“软环境”的持续向好,下金厂乡强化党建引领,将“初心小屋”连接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空间发展石斛、兰花、金银花等本乡特色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绿美庭院1100余户,实现经济效益30万余元。同时,采取“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全乡打造了万亩生态石斛园和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实现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定达10万元以上,“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小坪寨真幸福,开着小车收稻谷。古树茶香飘四方,瑶家家户户住新房。日子火红又兴旺,党的恩情唱不完。”在猛硐瑶族乡小坪寨村,85岁的瑶族老人盘金堂时常哼起这首瑶族调子。
歌声的背后是凝心聚力的发展氛围。近年来,小坪寨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党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带农大力发展老山古树茶叶种植加工、农家乐、民宿等产业。
“我们瑶家每家每户都有茶叶,每年平均能卖2万余元”“我们靠山吃山,在家就能赚到钱,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村民们在每天忙碌中感受家乡的变化、传递着幸福。2023年以来,在外交部的帮扶下,这些“小农户”搭上“老山国际春茶节”的快车,联通了外界、连接上了大市场,让村民增收的美梦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