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首届楚雄时装周“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在楚雄市举行,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齐聚一堂,以时尚为媒、以论坛为名,聚焦现代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共同探讨中华民族服装服饰的传承之策、弘扬之道、时尚之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互学互鉴互赏,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共享。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从自己多年深耕的领域出发,共释非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共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建设良方。论坛成果研究层次深、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借鉴意义强,既推动了各方的交流学习,也坚定了楚雄发展彝绣产业的信心决心,更凝聚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云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荣以《小河淌水》三部歌舞剧的成功创作为例,就“非遗产业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阐述;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系常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薇结合自己在非遗创作中的经历,围绕“设计创作中的道与器”进行了演讲。不仅分享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对非遗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就服装服饰的设计创新、民族元素品牌市场营销等内容进行了跨学科、多维度的沟通交流,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非遗专委会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以《节用、限制与创新——楚雄彝绣的传统与现代叙事》为题,讲述了对楚雄彝绣进行田野调查后的心得,她认为楚雄彝绣具有简单与丰富共生、限制与创新共生、理性与弹性共生的特点,展现了技艺的水准和艺术的高度。她表示:“服装设计不应该只追逐科技与时尚,质朴、人情、友善环境才是最本质、可持续的思考。让传统的智慧传承下去,并融入今天的日常,应该是我们致力于传统设计研究和创新的初心。”
“国潮是‘时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共生。”论坛上,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荣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以《华夏服韵与国潮时尚设计》为题,围绕“华夏服韵释义、风格、文化、态度”“国潮时尚设计”“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如何从整体性视角看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发展?”“在传统之美和时尚之潮中,如何做到民族服饰的守正创新?”“西南民族地区传统麻纺织技艺能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教授伍琼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服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红梅,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一萍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中国包装联合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邹婧以“‘非遗+’服饰文化创新与活化传承”为题进行了演讲,并提出“‘非遗+服饰’的传承模式,需要立足于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拓宽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努力创新文创产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云南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兼秘书长、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雪吟以武定彝绣为案例,对民族服饰的传统与时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她认为:“民族服饰传承和保护要保持民族服饰的多样性,楚雄彝族服饰与时尚的结合,在全省极具代表性,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
此外,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瑞瑞,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兰英结合自己的经历,分别就“彝族服饰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以及“彝族刺绣传承发展中的‘稀’‘喜’”等内容进行了演讲,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