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元阳县“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三交共融”

来源:红河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4-01-24 17:42:13       【字体:大    中  

红河州元阳县立足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世界级资源禀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多措并举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三大平台,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旅游新业态。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和“梯田韵·中华情”全域旅游模式为抓手,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一是打造景区联动平台。依托“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示范联盟”,以举办“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哈尼梯田坝达景区、多依树景区等资源优势,开展长街宴、流水哈尼炊锅宴、围炉煮茶、手工集市、篝火晚会等独具元阳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在景区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中外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打造村寨互通平台。以元阳县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7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示范带动,在各民族村寨间广泛开展“新春晚会”“村BA篮球运动会”、民族团结大舞台“文化六进”基层惠民演出等联谊交流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平台,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打造新媒体创新平台。通过政府网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云上梯田 和美元阳”公众号、抖音直播等多媒体矩阵平台,开展“网络中国节”之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节庆活动,携手建水县、石屏县联合举办“滇南最美乡愁之旅 相约中国紫陶之都”文化旅游年春节系列活动,精彩展示元阳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哈尼扇韵》《响板舞》《扇子舞》《碗舞》、叙事舞蹈《梯田的儿子》等文艺节目,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抓实三项举措,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积极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1+5+X”模式,不断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南沙镇元槟社区打造“共享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1个爱心扶残互助俱乐部,在各小区内设置“心愿榜”,开展微心愿互助、歌舞竞赛、送教上门等80余场次。在社区积极开展“三话六学”“情暖‘医’心 七彩假期”“红色存折 激发党建活力”“籽籽同心课堂”“新春慰问暖人心 民族团结一家亲”“迎元宵 包汤圆 爱在夕阳”等主题活动,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广泛社会条件。二是有序推进与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就业创业。积极开展元阳县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采取“集中包车、集中欢送、点对点、一站式”的方式,有序组织务工人员到广东、江苏、福建、浙江、江西、上海等地返岗复工,畅通群众“从家门到厂门”返岗就业通道,2023年,全县累计共转移就业脱贫劳动力17万余人,劳务输出已成为稳定增加各族群众收入的“铁杆庄稼”。三是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模式,与“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石林县缔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依托两“遗”世界级文化名片,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全域创建”,积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跨区域联创联建新模式,做深做实两“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大文章;牵头建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共创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民族团结进步联盟”,结合“四城联创”,搭建区域联谊活动,加大文化交流,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红河儿女心向党”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让各族群众参与和融入到民族节庆、民族文化展演、巡演、交流互访和各民族体育交流比赛等活动中来,持续讲好四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故事。

围绕三个着力,优化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新路径。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各族青少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一是着力浸润心灵,把认同写进行动里。以开展“五旗五徽五观五认同”主题教育为抓手,通过观看、实物讲解等方式,深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二是着力凝聚心力,把团结刻在骨子里。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各学科积极融入,精心打造和推广“石榴籽课堂”,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圆”,在师生中厚植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精神,播撒各民族团结进步、开放包容、和衷共济的“金种子”。三是着力促进心同,把交融写在灵魂里。有形、有感、有效持续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营造各民族青少年共学、共研、共乐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师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红色研学,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家长学校等阵地,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