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融入师资建设全过程,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全州中小学生的心灵深处。
坚持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抓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播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观念,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全州2299所学校成为对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抓实制度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出台《大理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大理州关于推进各族青少年计划交流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编制《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把做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列为《规划》重点项目。全州2299所学校54多万名学生均采用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教学模式,所有学校均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2019年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州所有学校思政课程。全面落实“一二三四”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课时要求,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程、进师生头脑”。建成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教学名师和团队5个,充分挖掘讲师团、思政课、思政实践基地的主阵地教育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类理论宣讲,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增强各族青少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建成以“民族团结新征程,石榴花开别样红”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2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手工艺实践基地14个、以“守护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石榴籽”阅览室830个。全面实施研学旅行、夏令营、志愿服务、进博物馆、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利用每周升国旗仪式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结合劳动教育和课后服务,全州2200多所学校常态化开设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泥塑、剪纸、扎染等课程,组织爱画社、棋社、话剧社、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营造团结友爱氛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建新功”等文艺汇报演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互动式主题宣讲,线上线下共覆盖10.5万余名青少年。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民族同心营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先队员“书信手拉手”结对活动,组织青少年到西安、昆明等地参加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交流活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托管帮扶南涧县、弥渡县、洱源县,不断促进大理各族青少年与东中部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共同成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加强人才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师资建设全过程。发挥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制度,每年9月开展授课比赛。按不同学段配齐专兼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考核评判教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教育行政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3期1350人次。每年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2023年9月,59名教师参加大理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评选出3名教师代表大理州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获一等奖2名,三等奖1名。聘请校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有效推动“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