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攻坚克难,拿出“闯”的干劲,展现“新”的姿态,实施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计划”,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让各族群众既守护绿水青山又过上好日子,形成了“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民族团结之花在苍洱大地绚丽绽放。
一是坚持全面攻坚,构建洱海流域保护治理新格局。大理州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组建了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州政府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抓实全民共护洱海宣传宣讲、科普教育,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让“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各族群众人心,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各族群众齐心干”的全民治湖格局。把科学治湖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基础,编制《洱海保护治理科学技术研究规划(2020—2025年)》,依托中国环科院、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科研院所力量,上线运行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2.0版本,基本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和行政决策深度融合。洱海27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达100%,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以来最高水平。大理州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系统布局绿色空间,用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家园,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各族群众“石榴同心护洱海”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理念引领,打造各民族文化融合新场域。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原则,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保护治理全过程。把“文献名邦”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新时代文化新风尚碰撞结合,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相交相融。以洱海生态廊道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廊道建设,打造“苍洱处处石榴红”等一批有形有感有效、独具大理特色的中华文化精品视觉形象,在导游的串讲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苍洱故事。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宝藏和多彩民族文化富矿,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运行,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大理乡愁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8项,均居全省第一。开展“共过传统节日、共享中华文化”等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各族文化的创新交融,以中华文化为魂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坚持品牌塑造,打造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洱海生态廊道坚持大生态保护理念,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关键路径,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大理、了解大理、爱上大理的新窗口。“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旅游空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来到洱海网红打卡地打卡留念,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在领略大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同时,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理州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让各族群众既守护绿水青山又过上好日子,民族团结之花在苍洱大地绚丽绽放,形成了“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一是绿色发展是洱海治理保护的治本之策。大理州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调整洱海流域经济结构、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上下功夫。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各族群众收入,助力各民族共享祖国发展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融入洱海日常、成为生动实践。
二是全民参与是洱海治理保护的重要保障。大理州在洱海治理保护中,加强法制和政府责任制度建设,层层分解洱海保护目标。各级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各族群众齐心干、奋力干,将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责任制度体系和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文化浸润是洱海治理保护的重要支撑。大力挖掘和讲好大理各族群众心向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好故事,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融入洱海生态廊道等重点景区和网红打卡点,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不离开”“四个与共”的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