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马关县“五动五强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文山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4-04-11 18:19:45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文山州马关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机制保障。成立马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设立马关县非遗中心,出台《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马关县实施意见》《马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马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遵循和保障。

二是项目拉动,强化基层基础。改扩建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32个,配置乐器、音响等文化活动设施,实现全县行政村文化服务场所和设备配备全覆盖。规划建设马洒村史馆、老懂寨兜阳传习馆、阿峨新寨版画创意研究中心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培训基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平台。争取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双百”工程项目资金,实施马关县民族服饰文化展示推广等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三是多元联动,强化保护传承。重视非遗项目普查、申报,建立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并逐步纳入数字化网络管理。实施非遗名录、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强化非遗保护的原真性和整体性,逐步完善各级非遗名录的类别构成、民族构成和地域构成。现已公布非遗项目51个,其中省级名录5个、州级名录9个、县级名录36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人,其中省级传承人5人、州级传承人22人、县级传承人78人,逐步形成以县级名录为基础,州级名录为骨干,省级名录为重点的数字化结构体系。大力推动优秀少数民族乡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立足民族原生态基础,开展民族文艺精品创作,先后推出《弄牙歪》《顶家女儿》《笙鼓韵》等民族文艺精品,编辑出版《马关县民族传统文化集》《文物图锦》等书刊。

四是典型带动,强化品牌打造。用民族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打造马洒、龙树脚、老懂寨、罗家坪“一村一品”民俗活动品牌,以民族特色文化景区吸引游客,成为县内旅游线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借助央视丰收中国万里行大型公益直播走进马关、第五届中国—南亚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版画邀请展等省内外宣传、展会平台,带动阿峨版画、傣族水烟筒等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壮族版画、靛染麻布衣先后入选云南省60个“文化伴手礼”和云品100创意大赛百佳品牌伴手礼。将民族传统文化宣传与影视结合,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阿峨之恋》上映,提高了壮族农民版画的知名度。办好壮族“三月三”歌节、“锦壮红饭节”,苗族“花山节”“闹兜阳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引导各民族在节庆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越南文化活动交流,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马关花山节暨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展,搭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

五是人才驱动,强化培养扶持。扶持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民间文艺人才273名。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重点扶持发展壮族农民版画协会、马洒侬人古乐、傣族左调合唱队、大嘎吉芦笙文艺队等具有民族特色文艺团队,推动乡土文艺人才“传帮带”。依托“两馆一站一中心”文化服务阵地,以培训学、互动学、展示学为形式,大力开展刺绣、版画、民族舞、吹芦笙等民族技艺传承服务活动。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课堂教育、示范引领、文化熏陶、节日引导、活动融入,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