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立足“边”的特点,将各项工作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以“三个聚焦”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固边、稳边、兴边新答卷。
聚焦共同富裕,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坚持政策兴边,统筹推进系列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幸福花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等重点民生工程,布朗族群众实现“一跃跨千年”的历史性巨变,傈僳族、佤族等“直过民族”聚居地区实现“两次跨越”,2个边境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实施485个建设项目,整合资金5.49亿元,沿边村全部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坚持开放活边,发挥猴桥口岸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节点功能,推进通道平台大融合、贸易大提升、口岸经济大发展,实现“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2023年,口岸完成进出口贸易量416.92万吨、贸易值140.43亿元,边民互市进出口货运量60.49万吨、货运值14.14亿元,177个“互助组”参加边民互市、办理业务14.81万票、收益776.95万元。坚持产业富边,做大做强生猪、肉牛等传统产业,做优做精茶叶、石斛、草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做到“县有龙头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实现林下经济产业产值38亿余元,实现农业产值156.58亿元。培育壮大边境旅游产业,打造34个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示范点和15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点。沿边村发展特色种植业10余万亩,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900余万元;每个村均有1项以上“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聚焦主题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筑思想根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边疆各项工作始终,打造了“牢记领袖嘱托,永远感恩奋进”“杨善洲精神”“红色教育”“爱国戍边”4条现场教学体验线路,开展现场教学活动1.4万余次,受众人数达260万余人次。广泛开展“万名党员守边关”“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教育实践活动160余场次,覆盖1.9万人次,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共建全域示范,制定出台全域创建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系列行动,构建全面、全域、全民、全程工作格局,保山市及腾冲市、龙陵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市228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边境乡镇、沿边村全部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沿边村全覆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认知率达100%。共创边境联盟,与广西防城港市建立民族工作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大理、临沧等6个州(市)建立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创建联盟,腾冲市与江苏省如皋市构建民族工作共建共享机制,腾冲市、龙陵县与全省其他23个边境县(市)建立了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全面推进腾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建设,边境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聚焦强边固防,筑牢祖国西南边疆安全屏障。突出党建引领,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大工程,推进“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实现边境县(市)、乡(镇)、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率达100%。突出齐心共建,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长效机制、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常态化选派“强边固防”突击队员,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选派联防员进驻抵边联防所驻边巡边守边,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突出典型引领,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建设,保山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隆阳区杨柳乡被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腾冲市滇滩镇被授予“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称号,边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更加坚实,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