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五抓互嵌共融”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普洱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4-05-11 17:07:48       【字体:大    中  

普洱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普洱市各项工作的主线,抓好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奋力推动普洱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空间互嵌共融,共建各民族美丽幸福家园。普洱市积极探索创新民族工作方式,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支持东中部地区城镇吸纳更多民族地区人口,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融居。印发《全面推进新时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城镇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积极帮助社区各族群众提高技能,搭建平台,提供项目支持,完善就业就学等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增加收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着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构建“民族团结促和谐,互嵌社区一家亲”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023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宁洱县积极推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方式,通过“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N”工作模式,将民族团结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建立“145”治理体系,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共治、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

二是抓文化互嵌共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普洱市是民族文化大观园、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地、茶马古道的源头,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是《阿佤人民唱新歌》《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牡帕密帕》《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等少数民族创世史诗传承千年,有孟连宣抚司署、景东文庙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9月17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挖掘“普洱茶”积淀悠久的文化宝藏,让“普洱茶”的文化精髓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大力宣传普洱咖啡文化,助力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积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文化精品,涌现出一批民族艺术精品。如,民族团结话剧《澜沧水长》、原创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花灯剧《盟誓》《誓言如钟七十载》、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民歌《数梯田》《拉祜四季调》、歌曲《春到拉祜山》《人走茶不凉》等;油画《绿水青山收获忙》、群舞《甜甜甘蔗地》、舞蹈《那山·那澜》入围云南省“彩云奖”,电影《一点就到家》荣获第十九届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茶歌唱到北京城》《幸福时代》《墨彩江山》《族人的梦》等反映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原创歌曲。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普洱市推荐的4个节目荣获1个银奖、2个铜奖、1个优秀奖。全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747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50项、市级380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9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60人、市级278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4个。打造本地节庆品牌,2023年,通过举办丢包节、双胞胎节、泼水节、新米节、火把节等系列活动,为各民族搭建经济、文化、商贸、教育、旅游、体育、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是抓经济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围绕省委“3815”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实现经济互补、产业协作、利益互嵌。初步建成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休闲度假四大绿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有机茶叶、精品咖啡、高端肉牛、高效甘蔗、水果蔬菜中药材”五大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基地,引进24个东部企业落地普洱投资4.65亿元,打造13个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1045家中央和省、市、县(区)级定点帮扶单位实施项目266个,全面建成4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0.9亿元,增长3.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9元、1576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41,比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是抓社会互嵌共融,巩固各民族和谐社会关系。普洱市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康养设施等特色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均教育、医疗与文化设施标准,成功创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有序推动“三项计划”开展。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城镇安置区为主要对象打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点。2023年,建成墨江县通关镇中科山社区、镇沅县恩乐镇茶王社区、澜沧县勐朗镇娜登社区等15个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点。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62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活动52次,累计创建4A级旅游景区12个。在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过程中,帮助解决各民族群众的职业培训、创业就业、子女入学、婚姻等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教育发展提质见效,学前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健康普洱加快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和县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支出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1亿元。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加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各民族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推动各民族社会交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大融合,巩固各民族和谐社会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社会基础。

五是抓心理互嵌共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归属。普洱市秉承和弘扬好“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普洱民族团结园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普洱民族团结园打造成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研学打卡地、“民族团结+文旅融合”的新阵地,让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推动各族群众情感认同的精神家园黏合剂。思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澜沧县新街、孟连县“宾弄赛嗨”纪实馆、西盟民族团结盟誓塔等建成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视觉工程,在城区公共场所悬挂国旗、党旗等国家政治符号标志,在群众家中悬挂中国结、红灯笼、春节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物,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沿边行政村(社区)、主题公园、主题街道、4A级景区、教育基地、学校全覆盖,树立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系牢联结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情感纽带,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