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永仁县依托“幸福里”社区平台搭建“四条路”助力各族群众增收

来源:楚雄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4-05-16 18:46:39       【字体:大    中  

楚雄州永仁县搭建“四条路”,引导各族群众到“幸福里”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使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帮助群众搭建务工“就业路”。与四川省攀枝花市、会理市,云南省禄劝县、大姚县、宾川县等县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和友好人力资源合作联盟,通过招工信息互通、人力资源共享、企业用工互补等方式共筑发展平台,成立多支“招工小分队”到群众中开展招工宣传、组织发动等工作,宣讲“幸福里”社区用工条件、用工环境、就地就近就业激励奖补等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跨区域招工宣传40场次,动员县外人员到“幸福里”社区务工200余人。全县5个幸福里社区,累计吸纳服务产业工人3286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劳动力700余人,服务企业17户,带动群众增收2535万元。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帮助群众搭建增收“致富路”。将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部分群众增收致富愿望不强的问题,“幸福里”社区当好管家,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一进行研究,安排“合适”工种,实现专心务工,过上“上班族”生活。工资实行一周一结,包吃包住人均收入每天保证130元以上,月工资达到4500元。“订单式”服务让务工群众不愁找不到工作、没有活干,贴心的社区服务让务工人员“拎包入住”没有后顾之忧,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务工人员下班后有好去处,还能学到新技能。

三是加强教育转化,帮助群众搭建素质“提升路”。“幸福里”社区采取“基地+社区”模式集中培训,利用“新农民大讲堂”,组织开展生产技能、文体活动和法律法规宣讲等服务,提升务工人员思想文化素质。发挥“幸福里”社区孵化器作用,通过企校合作、田间讲堂、工学交替动手操作培训方式,使务工人员能够掌握2至3项实用技能,逐步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接力手”。截至目前,共开展“新农民大讲堂”33期3679人次、“田间讲堂”28期,培训产业工人3981人次,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632人,培养持证上岗星级蓝莓采摘工1期178人。现在“幸福里”社区已形成技术上相互交流、工作上相互帮带、生活上相互理解的“一家亲”浓厚氛围。

四是提供优质服务,帮助群众搭建美好生活“幸福路”。加大务工群众服务保障工作,积极营造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生产生活环境和氛围,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社区配备宿舍、食堂、卫生间、会议室、阅览室等场所,以及床单被褥、热水器、洗脸盆等生活用品无偿使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提供务工服务、统一购买工伤保险。为满足务工人员交流交往需求,社区组织熟带生、老带新等结对帮带活动,互帮互促、同心同向,在“幸福里”创造幸福、感受幸福。增强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筑“幸福家”、走好“幸福路”,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永仁县“幸福里”社区示范带动下,全州已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服务企业1.26万户(次),提供就业岗位8.89万个,促进各族群众就业5.26万人(次)。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