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腾冲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着力将司莫拉佤族村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双融双创的标杆和示范。
一是夯实基础,佤族寨越来越美。整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乡村、交通、旅游等项目,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丽公路”和旅游观光车道建设、寨内环境整治等项目,不断提升司莫拉佤族村绿化、美化、亮化水平。2020年以来,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司莫拉游客集散中心、乡村振兴学堂,完成中寨智慧消防系统、司莫拉污水处理管网及氧化塘建设,寨内全部农户完成庭院硬化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铺设1.2公里云谷公园沥青慢行系统,打造24座水车集群景观,配套种植500亩万寿菊、50亩特色彩稻,形成特色鲜明、清新雅致、意境优美的田园景观,实现田园综合体经济、观光双收益,加快建设能留住传统、能记住乡愁、能科学发展的传统文化古村落。
二是兴旺产业,旅游饭越吃越香。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农旅联姻、三产融合,全面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20年6月,司莫拉佤族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景区管理、资产租赁、产业经营、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村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集体得实惠、公司有盈余。聚焦“幸福·旅游+”产业,建成司莫拉幸福餐厅、幸福书吧、大米粑粑加工厂,研发出胭脂果酒果酱、大米粑粑产品等系列农特产品,未来将推出司莫拉系列文创产品。4年来,景区接待游客超100万余人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全体社员共分红54.7万元。以司莫拉为核心,将热海、机场、芭蕉关、茶博园、大地茶海等旅游景点和资源串联抱团,清水全域旅游路线逐渐形成。
三是优化治理,文明风越吹越暖。全面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探索“党员带领下的200米服务圈”模式,主动认领并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事项600余项。坚持村庄当“主角”、政府抓“主导”、群众是“主体”,同步推进群众思想道德的“里子”和村容村貌的“面子”建设。建成司莫拉智慧党群服务中心,村内有效利用“天翼看家”“平安乡村”等各类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数字乡村和平安乡村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智慧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健康家庭”“最美庭院”、道德模范、“红黑榜”等评比活动,创新开办“道德讲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五美一最”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巷长制”“三员三长制”“美丽公约”等制度,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把村庄变成景区、田园变成公园。
四是强化引领,幸福歌越唱越响。围绕“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主题,突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足迹”主线,打造红色教育路线。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发动群众现身说法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三家村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生动教材,讲好“情满司莫拉”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幸福不忘感党恩的思想共识。
目前,司莫拉佤族村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家村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2023年,司莫拉佤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538元,较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372.76%和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