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易门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文旅融合,以文旅载体推动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龙文化、菌文化、水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滇铜文化等具有特色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整理,创作出《兰之英》《谷花鱼》《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一批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美术等群众文艺作品,出版了《图说易门文化遗产》《文化玉溪·易门卷》等文化书籍,制作了《二月二戏会》《跳三桩》《豆豉制作技艺》等非遗专题视频,生动活泼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新基础,促进了文化相互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定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二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围绕“二月二”传统戏会、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火把节、开鱼节等重大节会和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精心组织开展“相约易门·欢乐菌乡”文艺晚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演出、石榴红文艺队专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非遗展演和地方戏曲专场演出,大力推广全民阅读,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和谐友好、互学互鉴、彼此包容的社会氛围。
三是围绕民族融合主题,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围绕易门县历史悠久的汉、彝、苗、哈尼族为主的大融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文化工作者深入全县村村寨寨800余人次,普查非遗项目线索182条,拍摄图片4000余幅,实物登记90余件,制作影像资料28盒,制作数字光碟260张,编写文字资料20余万字,建立了资源数字库,完善了档案管理。健全了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名录,成功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其中,有23项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有18人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长期努力和持续发力,使重要濒危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形成“在保护中探索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的良好态势,延续了历史文脉,彰显了文化魅力,保护了民族文化精髓,做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四是依托文旅资源优势,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充分利用易门县独具特色的“二月二”戏会传统民俗节日和文旅资源优势,举办“二月二”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围绕“月月有主题、节节有特色、季季有产品”的活动目标,以季节性、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民族文化、生态休闲、菌水陶瓷、美食品鉴等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水城灵韵、菌子飘香、民族风情、节日记忆”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滇中水城·菌乡易门”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易门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