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宏州出台《德宏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建设,为推动新时代德宏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部署,通过开展“八大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开展深化思想政治认同行动。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和传播工程,发挥平台作用,用好“五用五化”宣讲方式,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和先进模范人物感党恩事迹报告会。
开展深化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行动。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要内容、全州各级党组织书记讲党课内容等扎实开展干部教育。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创新实施社会教育,组建“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开设“石榴籽”讲堂,利用民族团结月、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深入村寨、社区,全方位多领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开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行动。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进历史文化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通过全方位宣传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等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深入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及“双百”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提炼、展示德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园)创建,与面向大众的各类培训相结合,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青少年考察交流活动,不断加强州内外各族青少年交流。打造一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知名景区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开展导游讲解员培训、主题演讲等活动,以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开展“三项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民族节庆活动形式促进民族节日共庆交融,以节庆和赛事活动“引流”推动民族体育共享交融、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和生态山居民宿公共品牌,举办民族文化研习、民族文化沙龙等活动,强化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共居交融。深入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民族特色的形象符号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和活动区的“两个工程”。
开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行动。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库强化理论研究,发挥州内理论研究机构优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言献策,深挖德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筹建德宏“三交”史文物展,讲好德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不同时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的对外宣传。
开展“美丽家园”提标建设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提升乡村建设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沿边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巩固提升沿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打造兴边富民样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优化口岸布局加快建立现代化国际化口岸体系,加快国家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政策落实落地,鼓励边民多渠道参与对外经贸活动,加强对外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举办各类交流会与赛事活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发掘和传承民族生态文化,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德宏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民族团结”提质维护行动。健全完善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创建数据库、工作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群团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创建力度,积极开展全行业、全系统创建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建共创全力推进“7+N进”创建模式全方位全域拓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定期召开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式强化示范引领。
开展“神圣国土”提级守护行动。建设千里边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2025年州内边境乡镇、抵边行政村全部达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准,加强边境“四个共同”长廊建设,打造边境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乡镇党政干部挂包联系抵边村寨”,全面推行“10联户网格”,构建党政军警民齐抓共管边境立体化防控格局筑牢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加强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积极探索“民族自治+全民共治”治理模式,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化解处置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