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寻甸县用心做好四个“融”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4-07-24 18:04:11       【字体:大    中  

昆明市寻甸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着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在增进思想上融心,增进各族群众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推出微党课、微讲堂等24期,录制理论音频13条,推送理论宣传信息500余条。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开展宣讲250余场次,覆盖少数民族群众10万余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500余人次,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发挥“村村响”大喇叭作用,定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每天播放不低于1小时。利用离退休“五老”队伍“活教材”优势,进村入户开展口述红色历史、民族团结等宣讲活动28场,覆盖群众2000人次。开展以“石榴花开·同心筑梦”、科学营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剪纸为主题的交流等活动25次,1000余名师生参与。有力有效地传播了民族团结思想,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网格化管理,将民族工作触角延伸到各村落,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抓手,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村(社区)用心打造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走廊,大力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开展乡村非遗培训课堂20场次,培训人数1000余人,共同营造深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在示范创建上融通,开展民族团结全域创建。把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完善民族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年度目标考核制、县委巡察、通报和报告制、追责问责制等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通过资源整合,层层抓点,合力攻坚,全县重点打造了金所街道额秧村、塘子街道小海新村等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村,为全县及其他县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以来,额秧村、小海新村等接待省内外相关单位到寻甸考察学习200余人次,有效推动民族团结由创建逐步转向示范。

在文化交流上融情,搭建各民族沟通文化桥梁。深入挖掘寻甸红色资源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优势,通过以红色文化和民俗特色相结合的模式,在柯渡丹桂村先后推出“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广泛开展听一次讲解、重走一次长征路、看一部电教片(红军长征过寻甸)、上一堂党课、读一本红色经典、看一台演出、体验一次农耕红色教育、吃一顿红军饭“八大系列”活动,打造“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杨氏宗祠—丹桂清真寺—丹桂村史馆—寻甸民族团结进步与红色基因传承融合展示馆”红色旅游线路。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成功将丹桂村打造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红色旅游目的地,有效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挖民族民俗文化、乡村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促进各民族“三交”互嵌,形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在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中,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凝心铸魂;在开斋节、火把节、花山节、落灯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各民族群众互动交流,载歌载舞,不断丰富和深化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在推动发展上融力,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将民族团结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民族团结+绿美乡村”建设模式。按照“文旅引领、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文旅等生态产业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肉牛养殖、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既保障农民的“粮袋子”、丰富“菜篮子”,又鼓起“钱袋子”。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技协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寻甸特色农业品牌20余个,让科技成果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融合文章,实施凤龙湾小镇“一镇带三村”项目—依托凤龙湾小镇开发带动与景区相邻的3个自然村发展,着力打造文旅型小镇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带动建设“村在绿中,房在果中,人在画中”的乡村美景,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多种产业形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村企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