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着力“四融”“四同”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来源: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4-07-31 17:44:43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在“四融”“四同”上下足功夫,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团结带领和激励全州各族人民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组织融“魂”,“同心”筑牢组织阵地。一是责任田再“深耕”。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夯实由文山州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州级38个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同抓民族团结,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机制网再“编密”。制定印发《文山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坚持实行月、季度提醒制度,严格考核机制,把八县(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任务纳入州级考核。三是“保障线”再加固。严格落实资金保障,州、县(市)两级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州人大、州政协加强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视察和专题调研,在法律的约束与监督下推动创建工作。

宣教融“心”,“同力”凝聚思想共识。一是“常规工作”做扎实。按年度制定出台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每年4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采取线上线下、摆摊设点、进村入户等方式加大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自选动作”做到位。组建“融媒体+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联盟,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专题专栏,通过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壮乡和韵·苗岭欢歌”全国主流媒体文山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系列活动,全方位讲好文山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三是“特色动作”做出彩。用好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示范街区,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成立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研究矩阵。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区(公园)、广场,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坚定“五个认同”。

全面融“合”,“同向”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着手项目建设,夯实“硬底子”。一手抓“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2024年实施38个项目,目前已完工8个,其余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一手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按照“基层党建+美丽家园+民族团结+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突出“红与绿”、聚焦“美与富”、紧盯“新与特”,实现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6大项19项指标全部达标。麻栗坡县天保村、马关县半坡村等一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成为中越边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着力文化,系牢“精神纽带”。大力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56个。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打造《锦绣如歌》《幸福花山》等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全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60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个,省级非遗工坊2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着实共享,增进“善治融”。坚持以自治聚“人心”、以法治构“和谐”、以德治树“新风”,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五分钱工程”乡村治理机制和“十户联防”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西畴新现象”。各族群众共享社会治理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更加坚实。

创建融“新”,“同频”升级示范创建。一是“建”新载体,“创”新标杆。以“十进十创”为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全州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县、乡镇、村(社区)。2021年1月文山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先后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6个、示范单位7个、教育基地1个;8个县(市)全部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创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66个,教育基地5个。二是“挖”新特色,“造”新亮点。创新提出在平远片区开展“三区”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一体推进。创成全省示范单位10个,先后举办稼依盆景展、平远镇民族团结幸福路开街仪式等系列活动,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馆和民族团结大讲坛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宣讲,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大局更加牢固。实施“拆墙透绿”工作,89户群众拆除围墙、打开心墙,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实施“民族团结贷”和“民族团结保”,为平远片区群众发展产业、创业就业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寻”新效应,“出”新成效。精心组织实施三项计划,打造四个平台: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共同成长新平台,促进全州110余万人(次)各族青少年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互动体验新平台,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2023年接待各族游客4649.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4.75亿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效明显;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相互服务新平台,建立与东中部地区劳务协作机制、外出务工增收等机制,2023年全州128.68万人(次)各族劳动力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打造民族节庆促“三交”大平台,开展“花山节”“三月三”等民族节日节庆,为200多万人(次)各民族群众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