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南华县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产业,推动民族地区走出一条彝绣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共有彝族刺绣经营主体53户、扶贫车间8个。2023年,销售收入达4858.69万元。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确定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南华县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福建等地为企业拓市场、增订单、找销路,帮助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生产模式,七彩彝绣从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美丽工坊。建立龙头企业、党员员工与农户结对帮扶机制,以接单派单、合作社组织生产、绣女完成工单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村妇女灵活就业。成立南华彝绣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国资平台公司,建立全县彝绣企业法人单位、个体户、合作社联络网,整合配置彝绣资源要素,为彝绣企业搭建展示交流、供需对接、产品交易的平台。抢抓东南大学对口帮扶机遇,从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东南大学至善彝绣馆在南华县建成投运,东南大学“校友圈”仅2023年就帮助引入彝绣订单500万元以上。组织企业到上海机场航站楼、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东南大学等场所设立展位,开展彝绣产品、彝族服饰展演展示和专场推介活动。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整理传承南华彝绣72种针法,积极申报南华彝绣集体商标及品牌商标,分类健全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当地彝族群众节庆、赶集等时间节点的服饰需求。研发推出以彝族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的“遇见楚雄”系列、以绿孔雀为主题的“绿羽仙踪”系列、以福建“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文创产品联名开发的“福来云往”系列等6大系列260个种类800多款精美绣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还出口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手包、钱夹、杯套、车载香薰、公文包、钥匙扣等产品设计中赋予彝绣元素,推出彝绣伴手礼、商务馈赠、婚庆定制等系列时尚彝绣单品,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绣女人员库及时动态更新,构建“县级美丽工坊、乡(镇)扶贫车间、家庭刺绣作坊”三级生产体系,辐射带动3780户建档立卡户、8000余名农村群众及197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建立彝族刺绣传习所,采取送教上门、远程教学、传承人帮带,以及承办全国乡村工匠职业技能试点比赛、举办“东大杯”彝绣技能大赛等方式,从绘图、针法、刺绣技巧、色彩搭配、刺绣选材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定期对传承人进行考核并强化结果运用,调动传承人带徒传艺,切实提升绣女刺绣技艺水平和设计创新能力。实施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新增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县级传承人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