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组织保障、规划引领、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等措施,积极打造民居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文化氛围浓郁、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新路,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坚持强化组织保障,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高位推进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始终把少数民族村寨发展作为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多方通力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工作格局。二是融合推进和政策促动相结合。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三大经济”、“3815”战略发展目标、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有效衔接,加大资金筹措及资源整合力度,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绿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引领标杆。三是项目推进和社会资源撬动相结合。坚持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参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形成强大合力,累计投入资金5.1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92亿元,群众投劳折资2.57亿元。
坚持规划引领,做到“三个先行”。一是规划先行。充分运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合理规划、精心布局、共商共议,在规划理念、规划功能、规划质量、规划建设、规划管控、干群关系上实现了新提升。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131.5万元。二是绿色发展先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生态资源、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管控,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中体现现代文明,推动乡村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三是彰显特色先行。按照“多样性、独特性、差异性”的要求,加强风貌形象设计,挖掘村落历史文化故事,多方赋能民族特色村寨魅力,激活生态良好、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优势资源,把特色贯穿到民居、产业、文化、生活多元素当中,累计建成民族特色村寨800余个,20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9个村寨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成为了特色旅游示范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坚持“融”的导向,做到“三个赋能”。一是绿美建设赋能乡村旅游促“三交”。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绿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健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一批集“学教、展示、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史馆、博物馆、非遗馆、乡贤馆、名人馆等。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累计建成2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69个特色村寨,创建5所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3所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二是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新内涵。依托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休闲游、农旅、茶旅、康旅注入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建成芒团手工造纸非遗展示馆、班洪抗英纪念馆、班洪四大嫂饭店等,展现了临沧民族文化之美,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孟定芒团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协会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山村竹编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中山竹艺非遗工坊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推荐名单,3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是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依托传统建筑、民族文化、民族特色餐饮、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农耕体验、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旅游业态,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打造“农业+旅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活态”的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临翔碗窑村、沧源葫芦小镇、班洪村、班鸽村、凤庆安石村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滇红茶制作技艺、中山竹编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云县柴氏手撕鸡等非遗项目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增收。2022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1.33亿元。
坚持党建引领,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红色资源,上好知恩感恩、爱党爱国、强边固防、民族团结、勤劳致富“五堂课”,教育引导群众心向党、心向国家,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充分尊重基层的意见,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决策、建设、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各族群众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和守护者。三是突出氛围营造。用好典型引路法,及时总结宣传临沧民族村寨建设取得的好经验、探索出的好做法、好成效,充分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效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知晓面,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民族特色村寨的知晓率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