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红黄绿”机制促各民族“互嵌”发展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昭通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4-08-26 18:03:52       【字体:大    中  

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9100户39106人插花式互嵌安置,其中脱贫人口占比为91.7%,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为更好地推动易迁后续扶持工作,同步纳入管辖3个本地村(居)民行政村(社区),成立砚池街道,区域总人口达5.4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5143人。砚池街道围绕“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创新探索“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互嵌”,实现共居共融、共治共富。

建好“红黄绿”识别机制,促进各民族“空间互嵌”。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800余名党员干部、驻村队员走访调查,建立精准的居民信息库,创新开发“砚池新城”App智慧管理平台,实时更新搬迁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相关情况,以“红黄绿”三色模式,全覆盖动态分级建档、分类管理、分策保障。“红色”,特殊需保障。对特殊重点人群家庭标记为“红色”,实行“日随访”,在3个工作日内落实保障政策。“黄色”,基本能保障。对内生动力不足、有返贫风险的家庭标记为“黄色”,实行“周跟踪”,在7个工作日内落实帮扶措施。“绿色”,全部有保障。对收入稳定、脱贫质量较高的家庭标记为“绿色”,实行“月监测”,定期走访、鼓励发展、防止返贫。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室)、群众活动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必要“空间互嵌”设施,构建完善便捷的15分钟生产生活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截至目前,标记红色家庭由3.9%下降至0.4%、黄色家庭由15.5%下降至2.5%、绿色家庭由80.6%上升至97.1%。探索走出了城乡融合、易迁群众同本地群众融合、流动人口同常住人口融合的一体化服务、实体化运行之路,开启“互嵌式发展”的第一步。

落实“红黄绿”服务机制,引领各民族“心理互嵌”。对“红色”群体,落实点对点帮助解决保障性政策和一对一上门服务;对“黄色”人群坚持问题导向,用好用活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对“绿色”人群引导其增强市民意识,示范带动社区文明提升。通过三个维度强化服务,引领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在心理上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社会服务全方位。统筹资源,分别建立乡愁书院、红色影院、长者食堂等站点,利用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菜单式”“吹哨式”“点对点”精准服务模式,实现困难有帮扶、活动有场所、生活有照料、安全有保障、维权有援助。志愿服务常态化。组建大学生、党员、巾帼、银发等志愿者队伍30支500余人,推行“公益志愿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模式,实现各族群众从“被服务”到“志愿服务”。2020年以来,常态化开展环保、秩序、关爱、文化等活动630余场次,为民办实事2.2万余件。自我服务见成效。形成每周五群众集中学习活动日常态机制,指导建立15支群众性特色队伍。将民族团结、好人好事等纳入居民公约、评先选优议事规则。4年来,先后评选文明楼栋21栋、文明家庭349户、好公婆643人等,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引领,推进文明素质、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成为各族群众的广泛共识。

完善“红黄绿”增收机制,推动各民族“发展互嵌”。紧扣“富口袋”目标,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红灯家庭,落实政策保收。对各族群众中的特困人员,全覆盖落实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残疾人保障覆盖率100%。黄灯家庭,发展产业创收。对劳动力存在个别困难、增收不稳的对象,实施开发式帮扶。配套建设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高速绿色建筑产业园,建成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香葱基地、630个食用菌大棚、3200个蔬菜大棚,引进2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帮扶车间,吸纳5740名劳动力就地务工。绿灯家庭,稳定就业增收。对劳动力充裕、收入稳定的,落实创业就业政策支持提效。有效盘活4.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和商铺,建成5个综合商业街区,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贷免扶补等资金2000万余元,鼓励568户群众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实体,带动1045人稳定就业。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线上线下结合,多渠道做实上门入户送岗、现场招聘选岗、服务保障稳岗,19628名劳动力在外安心务工。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扎实做好“幸福里”零工市场服务工作,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满意度和稳定性。4年来,易地搬迁群众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从刚搬迁时的7316.05元、增加到2023年底的13658.47元,居民摩托车保有量从1268辆增长6042辆、汽车保有量从375辆增长到4136辆,实现户均有1辆出行交通工具。各族群众实现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红黄绿”治理机制,护航各民族“社会互嵌”。探索“楼宇党建+全科网格+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党组织+‘楼栋议事会、调解委员会、志愿服务队、联勤联防队等’”的“1+N”党建治理工作格局,建立“干部+群众”双楼栋长制,实行“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分级管理,科学划定27张全科网格,配备网格长及专兼职网格员322名,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自治,组建52支楼栋议事会共商、13支联勤联防队共防、11支人民调解队共治。深化“红黄绿”机制与智慧管理平台融合运用,“红灯”亮,每天随访。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征得同意后,在4082个家庭实施“小小探头进万家”工程适时照看,有效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对困境儿童和孤儿,无一遗漏落实帮扶措施。对残疾、智力障碍患者,根据意愿分类落实关怀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协同配合落实集中收治。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矫人员,完善机制落实管控措施。“黄灯”亮,每周跟踪。对有矛盾纠纷苗头、个别不和谐情况的,及时干预、专班处置,有效化解或降低风险。“绿灯”亮,每月监测。对家庭和谐、邻里和顺的家庭,常规走访入户、动态更新信息,分期分批开展家风传承、普法宣传等引导性培训,保持长效稳定。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红黄绿”机制荣获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一等奖,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案例。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