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寻甸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阵地“聚心”、以文化“连心”、以服务“暖心”,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以阵地“聚心”,打造民族工作“新矩阵”。打造展厅阵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寻甸县结合县域实际,依托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县文化中心报告厅打造建立“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与红色基因传承融合展示馆”“多民族发展史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目前,展示馆已成为寻甸县展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打造广场阵地,渲染浓厚团结氛围。充分利用县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势,建设民族团结雕塑群、《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雕塑、红石榴宣传标识等系列工程。打造示范阵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社区)阵地创建,重点打造了金所街道额秧村、塘子街道小海新村等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村。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工作阵地,为各民族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各民族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二是以文化“连心”,构建民族团结“新纽带”。搭建各民族沟通文化桥梁,打造全民参与的民族节庆活动,融合开展“文体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成功承办2023年昆明市第七届运动会,将“开斋节”“火把节”“立秋节”“花山节”“落灯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成为集文化、艺术、体育、商贸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盛会。将民族团结与文明实践等工作相结合,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文化惠民演出、群众文化艺术节、美食文化旅游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50余场,惠及全县25万余人,在“文化交融、美美与共”中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提升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创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邀请各族同胞沉浸式体验剪纸、彝绣等非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助力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三是以服务“暖心”,擦亮民族融合新品牌。深化“党建+民族团结”品牌建设,将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民族团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政策送到家门口”,社区党支部以网格为基本单元,聚焦特殊服务群体,常态化开展上门送政策服务活动,把惠民利民政策第一时间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把技能送到家门口”,通过个人登记、入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精准锁定就业困难人员,并详细了解其家庭状况、失业原因、技能特长、培训愿望、择业意向,成立就业服务站,举办创业培训活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把温暖送到家门口”,在传统节日,走访慰问辖区各族困难群众,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做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组建“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积极吸纳各族群众“报到”,共同参与文明创建、纠纷调解、助残扶弱等志愿服务活动,“零距离”“心贴心”为各民族同胞排忧解难,依托众人协商议事机制,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架起党组织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有力营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