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昭阳区“五聚焦”筑牢易迁后扶基石共谱民族团结新篇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09-06 18:14:38       【字体:大    中  

昭通市昭阳区红路安置区是昭通市9个万人安置区之一,总用地面积1010亩,建设安置住房98栋6862套65.27万平方米,辖同心、同乐、同源3个社区,承接了区内14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5277户22782人。

近年来,昭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实际,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就业、社会融入、文化传承、宣传引导”五个方面,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安置区各民族实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截至目前,昭阳区红路安置区同心、同乐2个社区已创建成为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聚焦党建引领,搭建社区干群“连心桥”。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红路安置区聚焦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黏合剂”。全面推行“社区党总支+片区长+楼栋长+党员+住户”的五级网格化服务体系,配备社区干部32名,设置楼栋长101名,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逐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社区决策、楼栋长执行、群团组织参与”的立体式服务管理机制,并依托“三双”服务活动,常态化推进“树党旗”专项行动、长效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带头解决群众诉求、带头发展产业,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团结、发展壮大产业、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中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以来,社区干部为搬迁群众办理实事112件。积极推动社区治理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充分激发各族群众“主人翁”意识,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与治理中,共同建设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和谐社区,干群同心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曲”。

聚焦产业就业,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昭阳区红路安置区以“抓产业、稳经济、保就业、促增收”为主线,多措并举促进各族群众增收。以产业发展带动增收。建成876个食用菌大棚、3000亩苹果基地,同时,易迁脱贫户按照人均6000元配套产业资金,实现每年6%收益分红兑付,户均增收约1500元。以筑巢引企促进增收。依托12.2万平米智能物联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和0.36万平米帮扶车间,引进志远泡沫、立时电子、至兴鞋业、峰盛服装、云穆串业加工等13家企业入驻,吸纳794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利用安置区5.1万平米配套商铺和6000平米农贸市场,引进商超、快递、餐饮等商户进驻,鼓励搬迁群众367户进行自主创业,辐射带动580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以就业帮扶筑牢增收。结合帮扶车间岗位用工需求,组织开展缝纫工、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等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累计培训人员394人次;利用东西部协作、桂滇劳务协作和上海松江区等对口帮扶资源,近两年对接421个企业在安置区举办了9期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1000个。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入驻,提供岗位158个。依托就业服务站,高度组织化劳务输出5003人,推动就业的同时也促进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

聚焦社会融入,共建互嵌共融“幸福城”。聚焦志愿服务促和谐。通过打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等多样化志愿服务平台,进行感恩奋进教育、法治宣传教育25场次,开展义诊、法律宣传及安全防范宣传活动21次,覆盖搬迁群众13256人次。聚焦文明实践促融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强国复兴有我”等文明实践活动25次,开展爱心理发、关爱健康义诊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28场次,覆盖搬迁群众1.2万人次,引导各族群众融入新社区。聚焦示范创建促互嵌。红路安置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促进安置区汉、回、彝、苗等21个民族22782名搬迁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聚焦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充分尊重是前提。易地搬迁以来,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得到很好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非遗服饰、歌舞、文化受到广大搬迁群众的喜爱、推崇和弘扬,民俗文化、藤编、苗绣等工艺品得以展示。包容互鉴是重点。通过组建民族歌舞队、民族广场舞队,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活动阵地,在民族节庆和重要传统节日举办各民族广泛参与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弘扬是关键。设置民族服饰及工艺品展销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聚焦宣传引导,拓宽精神家园“主阵地”。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群众会、LED屏幕、宣传栏、村史馆、专题宣传片、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围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积极作好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渠道,不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讲宣传,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昭阳分团宣讲10余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五个认同”,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定了安置区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