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广南县、广西西林县跨省(区)党建互嵌共融同发展民族团结谱新篇

来源: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4-09-11 17:39:34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文山州广南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创新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出一条以党组织为“轴心”,以基层治理为“半径”,以民族团结为“圆弧”的“八共”新路径,构建起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了接边村寨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

党建共抓。建立3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14个跨省(区)联合党总支(党组织覆盖广南6个乡镇、16个村委会、52个村小组,覆盖西林县4个乡镇、16个村委会、22个屯),跨省联合党组织,设书记1名,由组建联合党组织的同级书记按年度轮流担任。联建党组织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上党课、召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200余次,互学党建工作经验,互通工作进展情况,共同探讨党建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10个。同时,参照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建立32个群团组织,把党的“两个覆盖”渗透到各类组织、各类群体。

人才共育。以互派党员、干部、优秀青年人才交叉实践的方式,相互学习两地的先进技术、工作经验,并依托两省(区)、两县的现代培训资源,根据实际需求,定期不定期组织各族群众参加两地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先后互派10名干部交叉实践,发掘、培育两地“土专家”“田秀才”200人,开展“实地帮扶+远程指导”技术指导、咨询、结对帮培交流活动1000余场次,技术培训500余场次,惠及两省(区)群众2万余人。

产业共促。建立“邻边村组+产业示范基地”模式,把地域相邻、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组建设为示范区,底圩乡、者太乡以茶叶优势带动西林县边界村组,西林县以砂糖橘优势产业带动坝美镇、底圩乡合作发展,实现邻边产业共同发展,助推邻边村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坝美、底圩、者太接边区,通过组织引导、干部带动,跨区域结对帮扶的方式,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上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种植砂糖橘3000余亩、茶叶4000余亩、油茶6000余亩、杉树5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6万余元,接边群众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加快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做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实现了两省(区)群众互动共赢。

基础共建。基础设施建设两县两乡两地共同发力,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广播电视、通信等项目建设,打通制约群众发展致富的“断头路”,实现区域“硬联通”。两县联建以来,共硬化接边道路达100余公里,修建4座“连心桥”,提升了两地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正洽谈协商合作广西隆林委乐—广西西林—云南广南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打造更快速便捷的交通枢纽。

文化共兴。借助“三月三花街节”“踩花山”“盘王节”“火把节”等活动,开展主题党日、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工作,健全跨省(区)联建文化交流实践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演出100余场次,体育活动80余场次。以舞会友,以歌传情,推动跨省区域文化交融交织,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深挖句町古国文化,扩宽文化旅游圈,广南县接待广西游客1.5万余人次。

矛盾共调。成立“农事纠纷调解小组”,探索“党建+民族团结+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联合党支部“润滑剂”作用,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作用,围绕边界和谐、盗抢骗等问题,双方设置纠纷调解、社会治安、民意收集、法律服务、警示教育等岗位。邀请公、检、法等部门干部宣讲法律法规30余次,不断提高边界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定期不定期开展边界区域社会治安联合整治行动,排查因边界问题引发的民族纠纷,成功调处50余起,实现邻边民族群众一家亲,共叙鱼水情。

民生共解。建立医疗卫生合作协调机制,打通“堵痛难”,群众健康“有医靠”,率先在全省解决跨省(区)群众合作医疗报销难题。去年400余名广南县群众到西林县看病,报销补偿费用50万余元。整合教育资源,平等吸收1000余名中小学生到校就读,解决上学难等问题。同时,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让接边群众享受优惠的电价,各类民生问题迎刃而解,各族群众共享惠民惠农政策。常态化开展跨区域教师交流教学研讨40余次,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互动。

生态共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让接边两地两村比学赶超,着力建设农村美、农业绿、农民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接边村(屯)村规民约,组建边境联合护卫队6支,共同参与森林防火灭火10次,联合开展河道治理10次,清理河道垃圾50余吨,劝阻教育引导乱砍滥伐20余起,生态保护实现由“谁来管”到“一起管”的转变,防住源头,留住“乡愁”“乡情”。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