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着力构建以“赶摆”经济为抓手的边民增收新模式

来源:勐腊县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09-12 18:00:3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创新、群众共享”的思路,通过借助“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特色主题节庆”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大赶摆”活动,着力构建以“赶摆”经济为抓手的边民增收新模式,旨在进一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组织谋划顶层设计,布局“大赶摆”活动“区位图”。聚焦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产业特色等比较优势,加强组织引导,打造“点线面”赶摆新格局。一是在县级层面组建“大赶摆”活动工作专班。通过明确主题、确定方向、聚焦特色、联合组织等方式,统筹指导辖区各乡镇结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谋划“大赶摆”活动。二是在乡镇层面构建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主题赶摆活动。各乡镇、村组紧扣“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围绕不同主题和特色产品,组织开展“大赶摆”活动,形成勐腊县“大赶摆”系列品牌。勐捧镇开展“南润河之约”第二届芒果节、“林韵赶摆”等活动;勐腊镇推出“曼龙勒雨林赶摆”、上龙茵“不消慌集市”;易武镇贡茶茶马集市、象明乡的牛滚塘贡茶集市等赶摆活动,勐腊县9个乡镇已经初步形成了“周周有赶摆、月月有特色”的赶摆经济新模式,在全民“大赶摆”中“小摊位”实现了“大收益”。三是开展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依托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成果,勐满镇曼烈村成功举办21期中老民族特色赶摆活动,有效带动边境旅游、经济发展和边民增收。在促进两国边民增收致富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中老两国边民的友谊,为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和强边固边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凝聚力量,启动“大赶摆”活动“强引擎”。以党建引领为牵引,带动群团组织、企业合作社、社员志愿者积极参与赶摆活动。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好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构建组织领导、群团辅助、基层自主、社会参与的党建引领工作体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大赶摆”活动提质增效。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作用。协调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青年人才党支部创办“青创集市”,带动多元群体参与“大赶摆”。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志愿者装点赶摆场,妇女美化环境并献艺,老年协会整治卫生并创收。三是调动社员和企业的积极性。群众社员联动,合作社拓宽经营,共享资源,营造文化氛围。企业参与双赢,赞助活动并志愿服务,助力产业发展,形成“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模式,壮大基础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为“大赶摆”注入持久活力。

市场运作规范保障,编织“大赶摆”活动“安全网”。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是赶摆活动持续长久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赶摆”活动,县级各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好村级开展工作。提升基础设施、配备赶摆所需物品等共投入经费114.6万元,确保活动前期筹备工作到位。充分协调各级各部门资源力量,认真做好“大赶摆”前期筹备工作。二是全面提升“大赶摆”活动质效,规范经营秩序。“大赶摆”活动各工作专班倾力协作、一体推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做好活动的各项保障,通过规范化提升、市场化运作,确保了各乡镇“大赶摆”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三是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助推“大赶摆”活动共治共享。依托“党员+N”网格治理体系,推行“红黑榜”“五户三评”“门前五包”等制度,充分整合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青年护村队等力量,有效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保证了活动稳妥有序、安全稳定开展,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整合资源重点投入,实现“大赶摆”活动“好钱景”。全县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员群众全民参与,多方力量合力共推,确保赶摆活动在边民增收方面取得实效。一是形成了勐腊“大赶摆”活动品牌效应。活动开展以来,各类网红主播、带货达人、媒体记者参加,宣传“大赶摆”文化活动、讲好无忧勐腊故事、擦亮特色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了活动有品牌、集体有收益、群众有收入的良好局面。二是辐射南亚东南亚效应逐步显现。在勐满镇、勐捧镇、关累镇等国门口岸、抵边乡镇,组织开展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以“民相亲”助力“国之交”,边民互市促增收效果进一步显现,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中老双边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三是实现了“小摊位”有“大收益”。2024年上半年,累计举办各类“大赶摆”活动97次,提供摊位5647个,吸引游客42.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7亿元,群众增收2334.4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345.2万元,既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体验需求,又丰富了群众的“脑袋”和“口袋”。

“赶摆”作为勐腊县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的传统市集经济形式,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继承性与持续传承性,成为民族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注脚;同时,作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坚实基石,有力证明了经济文化融合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对于西南边境地区而言,“赶摆”经济更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与地方特色实践深度融合的有益借鉴,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路径,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