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结合自身实际,以“文山之干”革命性举措,积极探索推进“三区”建设,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三篇大文章,大力促进天保镇在落实矿电、口岸、红色旅游“三个经济”中华丽蜕变,红与绿、新与特、美与富不断成为天保镇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必修课,作为党员干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以及村组干部会议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干部职工对民族工作“十二个必须”及宗教工作“九个必须”的深刻认识。调整充实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镇、村两级调解员培训,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对全镇矛盾纠纷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排查及时准确掌握矛盾纠纷情况,消除不稳定因素,对于可能引起矛盾纠纷的隐患提早介入、尽早化解,防止因处理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力争做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2件,调处102件,调解成功60件。因地制宜采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双语”普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进边寨、进千家万户,真正形成了“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多方发力、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以传承红色基因铸魂。统筹抓好党性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立天保国门党校,南疆记忆陈列馆、八里河东山、红色老寨、天保口岸等被列为理想信念教学点。坚持加强青少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天保口岸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在边境村全覆盖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让边疆群众感受边疆变化、体会党的关怀、增强守边固边强边责任,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坚持创新,激发动力促增收。一是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全州率先开展农村集体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入金融活水120万元发展“一县一业”魔芋产业,有效带动6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向”创收。截至目前,共发展种植树番茄1200亩、魔芋2200余亩、中草药19500余亩、茶叶1350亩。二是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互市贸易政策,在船头社区探索“党组织+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村集体经济+边民”发展模式,建立“532”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党组织领办,全覆盖成立8个边民互助合作社和55个互助小组,化边民“单打独斗”为“抱团互助合作”,推动注册边民个体工商户1700余户,实现边民增收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三是依托“英雄老山圣地”4A级景区、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等文旅资源,围绕绿美村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边境集市等要素,打造出黄瓜录村、老寨村、平安坡村、城子上村等一批富有亮点、具有看点的特色品牌村,各族群众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通过“景区带村、园区务工”,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务工50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增长3000元。
下一步,麻栗坡县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边疆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勇创佳绩、再翻新篇,全力助推天保“三区”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