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建立六项机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4-09-30 17:27:36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昆明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统筹谋划,健全工作机制,狠抓推进落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立党建引领机制。严格落实“两个纳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出台了《昆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规划》《昆明市贯彻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工作方案》《关于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议》,全面谋划推动工作,健全工作政策体系。同时,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列入全市争当“排头兵”大竞赛考核内容,调动一切力量推动工作落实。

建立宣传教育机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共同体探源”“文物发声”等活动,建立19个现场教学点,阐释好“四个共同”的昆明故事。从教育入手,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三意识五认同”教育活动,构建起浸润有感的宣教体系。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民族团结进步先锋”“昆明好人”等,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好身边的群众。推出了“全家福”“石榴红”等一系列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投放在公园、景区、公交站等人流密集场所,成为各族群众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建立共同发展机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托管磨憨镇后,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由主城“五区一市”帮带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城市+边境”共同建设“幸福春城”。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增强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打好城乡融合发展“组合拳”,打造“8+N”重点产业链,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享受优质教育政策,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全力解决民族地区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交融互嵌机制。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与北京、上海等地开展青少年学生主题夏(冬)令营、青少年手拉手、民族团结同心营等活动,推进区域间青少年多样化交流。积极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教育+社区”等互嵌式模式,建设融荣与共实践中心110个,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实施古滇文化、千年铜史等文化活动项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火把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春城文化节”“郑和文化旅游节”、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赛装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建立依法治理机制。健全民族事务“法治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调整完善机制,形成由现行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规定互为补充、科学有效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强区、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设。推进“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下沉党员”协调共治,让各族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建立健全由各级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公安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和协同处置机制,实现预防在先、发现及时、处置稳妥。全面推行“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服务,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