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泸水市抓就地就近就业促群众持续增收

来源:泸水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4-10-08 17:54:47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怒江州泸水市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因地制宜招“小商”、千方百计拓“岗位”、组织群众当“蓝领”、选派精锐驻“工地”,“小切口”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领搬迁群众走上“背个背篓进城”到“领着工资奔富”的发展轨道。

因地制宜招“小商”,全力补齐棒球加工上游短板。一是全面复盘分析,找准招商对象。泸水地处偏僻、交通落后且物流成本高,客观存在“招商难”问题,容易出现“招不准、不长久”等情况。对此,通过专题调研,点对点深度研究,确定以“五年持续生产、用工数量稳定、群众易于掌握”的“棒球加工”为招商重点,同时也招引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领导带头招商,推进增产延链。以扩容增产延链为目标,扎实开展外出招商。年底,泸水市棒球“缝合车间”将从目前5个增至8个,整体用工600人以上;“缝合车间”加工量达每月60万个后,将在泸水新增球芯制作、皮革剪裁“两道上游工序”车间,再增就业200人,每个棒球总加工费将大幅度增长,为棒球加工产业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抓好政策配套,保障招商落地。坚持“服务重于招引”,落实“一对一”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日等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解难、提升服务质效,配套场租减免政策,将用工数量与场地租金挂钩,落实生产奖补和就业奖补政策,想方设法弥补运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企业发展与就业增收“双赢”。

千方百计拓“岗位”,竭力延伸产业发展下游链条。一是试点推进独龙毯编织产业链党建。启动“独龙毯编织共富工坊·泸水车间”建设,致力于打造集“非遗展示、产品销售、延链研发、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展示中心和生产车间,通过“文景融合”,以旅游景区带动独龙毯销售、以非遗促进旅游发展。二是填补电子产业发展空白。今年,州级引进企业建设电子元件加工车间,第二期车间将落地泸水市,可供约600个用工岗位。三是推行“十小创业”激发就业活力。结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等工作,创新试点党建引领“十小创业”,村(社区)党组织人对人动员引导,使用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支持,组织群众在旅游景点通过“小推车”销售土特产、借助“小作坊、小果园、小圈舍”发展庭院经济,全市1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409名易地搬迁群众通过小客运、小商店、小摊位等实现自主创业。

组织群众当“蓝领”,合理上岗挣钱顾家“两不误”。一是车间围绕劳力建,让群众就地上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优势,通过“五心网格”逐一摸清劳动力技能、就业意愿、家庭情况,按照劳动力分布来设置帮扶车间,精准匹配“车间工位”与“工人数量”。二是工时围绕工人定,让群众差异上工。考虑到部分工人因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特殊人员确需照顾以及部分群众生产效率低占用车间工位等情况,灵活安排上工时间并设置家庭工位,工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方式“上工”。三是补助围绕业绩奖,让群众稳定上岗。针对部分工人一时不习惯每天工作“八小时”,工时不足,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完成订单的情况,采取发放劳务补助、对生产业绩突出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等措施,引导群众稳定就业、激发务工热情。建立“3256”精心关爱留守儿童、“村嫂”公益岗、“老带小”集中托管等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机制,让车间工人安心上工增加工时。

选派精锐驻“工地”,力量下沉高效推进车间建设。一是成立“项目组”,全面协调狠抓落实。在“产业就业创业组织化项目组”内设就业帮扶车间项目小组,抓好招商跟进对接、车间建设进度、指导招录工人等工作,确保订单、车间、工人“三个要素”齐步走。二是选派“施工队”,定责限时建设车间。坚持车间建在哪里、干部就下沉到哪里,实行“一个车间一个专班”,州、市联动抽调骨干力量,住进搬迁社区、车间一线工作,确保以最快速度完成车间建设。三是组建“背包队”,挨家逐人上门招工。统筹挂联单位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和社区干部、驻点工作队等工作力量,一个车间组建一支“就业背包小分队”,逐一上门动员,把工种讲清、把收入算清,“凡问必答”帮助打消思想顾虑,“磨破嘴皮”让其就业增收。

目前,泸水市正致力于引进现有帮扶车间上下游产业链,以增加群众就近就业为目标,通过持续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全力做好招“小商”这篇“大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就业帮扶车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